首頁>要聞 要聞
“蛟龍”號計劃2020年執行環球航次 南海成必經之地
資料圖:“蛟龍”號1:1模型在國家深海基地碼頭展出。 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 攝
“蛟龍”號2020年環球航次“必經南海”
【環球時報記者 李若菡】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丁忠軍8日在青島透露,“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計劃于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執行環球航次, 雖然具體航次線路尚未最終敲定,但南海這一對中國深海研究具有戰略意義的重要區域,將成為任務必經之地。
作為我國第一艘自主研發的深海潛水器,“蛟龍”號潛水器預計將于2020年6月開始為期一年的環球航次,將在世界主要海區執行下潛任務,沿途將停靠“一帶一路”的主要國家。此次環球航次跨及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具體航程尚未最終敲定,丁忠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此次“蛟龍”號環球航次的主要任務包括深海礦區的勘察和深海環境的保護研究,也將包括深海科學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此次涉及南海的航次計劃,除了預計的海底資源試采項目外,也將積極為天然氣水合物研究等國家科技計劃提供技術支持。
據悉,2019年3月左右,“蛟龍”號新母船將交付,屆時或將同時搭載“蛟龍”號、“海龍”號和“潛龍”號開展協同作業。
丁忠軍解釋說,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龍”號纜控(無人有纜)潛水器、“潛龍”號自治(無人無纜)潛水器組成的“三龍”深海裝備體系將助力中國深海探測,以更高效的方式提供更直觀、更高質量的數據。丁忠軍提到,目前“蛟龍”號在南海的任務計劃是進行深海資源試采、勘探和開發工作。近年來,中國和南海周邊國家,比如越南、印度尼西亞等,積極開展海洋探測技術交流和推廣活動,推動了區域間深海潛水器技術的交流,也為各國深海探測的技術更新提供了良好互動環境。
中國南海研究院專家陳相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蛟龍”號在南海已執行了多次科研任務,而科學研究也成為我國主張領土權益的重要方式。環球航次也將彰顯中國有能力為南海地區的國家提供深海探測服務,從而促進南海地區的科學研究和共同開發。陳相秒提到,目前南海開發主要還是集中在漁業方面,而礦產資源,比如銅、錳結核等都有待進一步勘探和開發,在目前南海局勢區域趨緩的情況下,各國應該抓住時機推動在該區域的共同開發和研究。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計劃的全球航次預計沿途停靠“一帶一路”的主要國家,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在深海研究領域的合作邁上新臺階。丁忠軍透露,此次環球航次將使“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共享中國在深海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加速他們對深海科學的認識,并將推動各國在載人深潛技術領域的合作和技術交流。
據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網站報道,“蛟龍”號自2012年試驗性應用以來,先后在南海、東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勘探區、西南印度洋脊多金屬硫化物勘探區、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區等七大海區開展158次成功下潛,充分驗證了安全性、可靠性、先進性。而根據相關規劃,下一步我國還將繼續構建“七龍探海”立體深海探測網絡,即在原有“三龍探海”的基礎上,增加深海鉆探的“深龍”號、深海開發的“鯤龍”號、海洋數據云計算的“云龍”號以及作為立體深海科考支撐平臺的“龍宮”,持續、充分地研究、開發海洋。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蛟龍”號 2020年 環球航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