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整治“洗稿”亂象需要多措并舉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自媒體產業快速增長,創業者通過生產高質量的內容獲取粉絲和閱讀量,再通過廣告、電商等手段變現獲利。由于原創內容稀缺,有人便動起了歪腦筋,一條偽原創生產鏈悄然形成。(5月2日《科技日報》)
“偽原創”又稱“洗稿”,區別與簡單復制、粘貼,是通過對別人的原創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好像面目全非,但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抄襲的。在自媒體時代,偽原創稿件,給自媒體增加了瀏覽量、閱讀量,增加了自媒體的“收益”,也為“灰色產業鏈”創造了“灰色空間”。
在一些自媒體平臺上,為提升粉絲數量,需要保證較高的更新頻率。可原創內容需求多,但供給難度大,于是一條偽原創產業鏈悄然形成。“洗稿”神器也應運而生,一些軟件可以“一鍵偽原創”,集采集、偽原創等眾多功能于一身。“偽原創”之所以肆無忌憚,是因為“洗稿”是法律規定之外的行為,知識產權的保護本來就存在一定的模糊性。思想觀念的形成和表達,有可能相似,因為不是逐字逐句抄襲,就會為原創鑒定增加難度,難以界定。
同時,很多原創文章被認定“洗稿”,原創作者也難以維權。一方面,原創作者難以取得維權渠道,如何讓“偽原創”作者刪除稿件,賠償損失,不得而知。另一方面,在“偽原創”的懲罰上,過于簡單,處置方法最常見的就是刪除“偽原創”稿件,自媒體官方運營商,限制投稿時間,禁止其投稿。因此,“偽原創”就更加“肆無忌憚”了。
解決“洗稿”問題,任重道遠,要從法律、技術、機制、道德等多個層面整治“洗稿”亂象。“欲知平直,則必準繩;欲知方圓,則必規矩。”要想解決“洗稿”問題,必須建立健全相關原創保護機制,“偽原創”鑒定標準、懲罰機制等法律法規,加大懲罰力度,加大追責力度,確保整治“洗稿”亂象有法可依。
法律之外,還需要技術攻關。自媒體依托各大平臺,因此各大平臺,應當通過技術創新、人才創新,加強稿件的審核和監督,嚴格加強原創資質的審核,一旦發現“洗稿”現象,應當立即從重懲罰、取消其原創資質,限制投稿時間和篇目,讓自媒體用戶不敢“亂洗稿”。
當然,整治“洗稿”亂象,離不開人的約束。自媒體用戶要培養原創意識,不能因“瀏覽量”違背了寫作的初心;原創作者要培養維權意識,敢于和“偽原創”較真;平臺運營商技術人員,要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對每一篇文章要認真審核;監管人員,要培養良好的鑒別能力,高效鑒別“真偽”,維護原創作者的合法權益。只有多措并舉,才能鏟斷“偽原創”的產業鏈,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寫作環境。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原創 洗稿 媒體 偽原創 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