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師道

2018年04月27日 14:55 | 作者:車鳳 | 來源:學習時報
分享到: 

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教育傳統,師道在不斷的傳承中發展,逐步積累和豐富了中華民族的師者風范要求。重溫師道的含義,繼承和發揚傳統師道,從傳統中汲取營養,讓教師這一職業在今天依然能夠成為學生的榜樣,成為文化傳承的精神使者,具有重要意義。

朋友圈里多為人師者,所以近日好友相見時總會不約而同談起師道的話題。為師之道,本不是個有新意的話題,世人對于韓愈的“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早已耳熟能詳,但是仔細想來,傳道授業解惑更多是從師者的工作內容來講的,甭管德行高低,一個人只要有個教師資格證在身,似乎就天然有了資格去做這三件事。當然,傳的是什么道,授的是什么業,解的是什么惑,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說到“德”字,《說文》上講“德,升也”,這不禁讓人想到馮友蘭先生把人的不同生命境界所做的四種劃分:第一境是“自然境界”,此境界之人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第二境是講求實際的“功利境界”,只做對自己有好處的事;第三境是“道德境界”的人,只做符合道義的事;第四境是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這四種境界,簡言之就是生物的人,現實的人,道德的人,宇宙的人,他們由低級向高級漸次而成。說白了,德是什么?它就是人生逐漸脫離低級走向高級的那些臺階,是孟子所說的自“從其小體”而到“從其大體”的過程。

《康熙字典》上是這樣解釋“德”字的:凡言德者,善美,正大,光明,純懿之稱也。從造字法來看,德的甲骨文寫法,左邊是“彳”(chì),表示“行走”之義;右邊是一只眼睛,眼睛上面有一條直線,表示眼睛要看正;二者相合就是“行得要正,看得要直”之義。到了金文階段,又在右邊的眼睛下加了“一顆心”,也就是說,這時人們又給“德”加了一條標準,即除了“行正、目正”外,還要“心正”,可見人們對“德”字要求越來越高。

事實上,任何一個對“德”有要求的人,都會有一種敬畏之心。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正是因為我們常常要和自己容易放逸散亂的心角力、要和本能和私欲作抗衡,所以君子人格才能成為少數人才所具備的黃金一樣珍貴的東西。

身為人師,每次看到北宋思想家周敦頤的一段話,都會讓人不得不有所思——“或問曰:曷為天下善?曰:師。……先覺覺后覺,暗者求于明,而師道立矣;師道立,則善人多”。如果一名教師,自己沒有“覺”,沒有“明”,那么師道又如何得以確立呢?對于整個社會而言,善人的多少,又直接相關于師道是否能夠確立。可以說,“師”就應當是匯集天下之善的化身,直接關乎社會的興衰。這樣的一個因果,這樣的一種使命,又有多少為人師者充分意識到了呢?

《周禮》有言,“德行,內外之稱,在心為德,施之為行”。古人有敬拜“天地君親師”的排序,也正因如此,過去的孩子在私塾初次拜見老師的時候才會被要求行“三拜九叩”的大禮,因為“師”本身就已經是“德”的代名詞。一個人的肉體生命是父母給的,而精神生命則是老師給的。一個人想要求道、得道,是需要通過教師的引領的。西漢文學家揚雄在《法言·學行》中說,“師哉,師哉!桐子之命也。務學不如務求師。師者,人之模范也”。

有一種觀點認為:作為專業知識技能的掌握和傳承者,有一些只要課講得好,就是一名合格的教師。對此,筆者是不能認同的。即便是極力倡導師道尊嚴的古代社會,人們也深知“經師易得,人師難尋”,畢竟,德行是很難僅僅以外在標準來衡量和判斷的。這也是為什么韓愈會在《師說》中說“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原因。

傳統中國所說的“學”并不僅僅是知識性學習。與此相應,所說的“師”,也并不僅僅是知識上的教師。學、師,重要是在道德、人格高度層面上來說的。用朱熹、王陽明的話講,就是區分“聞見之知”和“德性之知”,前者對應知識性學習,后者對應德性。如今,很多人常常將師道尊嚴簡單地理解為社會要尊重教師,但“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告訴我們,并非因為我們是教師,社會就應該無條件地給予尊重,重要的是你的身上有沒有“道”。

司馬光在《資治通鑒》里講: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如果無“道”,那不過就是一個空殼,甚至是一個惡人,這樣的人有什么資格要求別人尊重他?在古代,學生見到老師,都要執弟子禮,師生關系乃人倫中的一個大項,終生不變。孔子周游列國,眾弟子侍其左右,有的學生甚至追隨了他一生,顏回與他,像兒子對待父親一樣親近和崇敬;古人為父母會守孝三年,子貢卻足足為他守孝6年。然而,如果今天有老師想用這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學生,那么首先就應該自問自己的德行如何,是不是一個擔負和傳承“道義”的老師。這種“道”,正是師之道,師之德,師之魂的核心所在。

雅思貝爾斯對于教育所下的浪漫定義早已深入人心,他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既然如此,沒有靈魂或者靈魂丑惡的人,他又如何去喚醒別人的靈魂呢?如此說來,一個教師,怎么能對自己的職業或是這份使命沒有敬畏之心呢?教師的使命是重大的,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種敬畏之心,不僅是對職業的敬畏,對責任的敬畏,更是對生命的敬畏。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常常有一種緊迫感:在當下這個知識爆炸的年代里,我們要用什么保持自己可以不斷授業解惑的能力?更應該時時自問自省,自己是否做到了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又如何才能不辜負學生的信賴,在上下求索宇宙大道和生命的終極意義上可以引領自己的學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韓愈在《通解》中說“以一身立教,而為師于百千萬年間,其身亡而其教存”,先生之風,山高水長,存于天地之間,雖世事變遷,教育之魂卻乃永恒。每一個為人師者,都應該捫心自問——“德行”在我的心靈天平上稱重幾何?對于這兩個字,我們又真的生起了應有的敬畏之心否?總之,中國傳統師道是人類文明的一份寶貴遺產,在批判繼承的基礎上,通過創造性轉換,融入當代師道修養之中,對于當代師道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師道 教師 者, 中國 敬畏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福利一级无吗 | 日韩AV大片在线一区二区 | 日本天堂免费mv小视频 | 亚洲人成网站999久久久 | 亚洲成在人线中文字 |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