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聚焦點聚焦點
許寧生:中國高等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作者: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復旦大學校長 許寧生
高等教育發展水平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辦好高等教育,事關國家發展,事關民族未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這是黨和國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對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特別強調“以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加快‘雙一流’建設,支持中西部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學”。這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發展新的動員令,是高等教育最緊迫的戰略任務。
從規模到質量,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高等教育結構也更加科學合理。但是,在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也面臨著不能完全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結構不夠合理、東中西部區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矛盾。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持續推進教育領域改革,謀篇布局高等教育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黨和國家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大高等教育投入,中國高等教育體系更趨完備,教育公平邁出重大步伐,綜合改革縱深推進,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穩步提升,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從規模、結構、質量方面都有了明顯提高。
高等教育規模持續擴大,體系逐步健全。去年,中國高校數量已達2914所,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到3699萬人,居世界第一,占全球規模的1/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2.7%,比2012年提高12.7個百分點,已提前實現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 中確定的40%的目標。
高等教育體系進一步健全,博士培養規模穩步發展,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加快發展,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招生總數中占比不斷攀升,博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數量也逐步增加;高等職業教育也得到大力發展,在人才培養模式及結構等方面更加注重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及特色;多種形式的高等繼續教育深入發展,特別是建立了國家、地方兩級開放大學;民辦高等教育的辦學規模和效益也有了顯著提高。
進一步推動高等教育均衡發展,提升中西部高校發展內生動力,優化高等教育戰略布局,中國于2012年開始實行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通過調整資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堅,為中西部發展提供支持,以加快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步伐。
同時,國家和地方在師資隊伍、人才培養和科研服務等方面還加大了支持和扶持力度,使中西部高等院校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為發展公平而高質量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條件。
高校學術科研成果與辦學水平顯著提高。
高校科研經費不斷增長,2017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的總經費達到452億元。高校的科學研究和應用技術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高校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項目接近全國總數的4/5,發明專利年授權量超過全國總數的1/5,在多個領域產出了一大批服務國家急需、具有國際影響的標志性成果。科研論文發表數量也呈現出持續增長的趨勢,各高校發表的高質量學術論文數量不斷增加。
高校教學水平與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高等教育在人才強國建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主力軍作用。各高校完善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的培養模式,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實施科教結合協同育人行動、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等,覆蓋600所高校數十萬學生。啟動“新工科”建設,推進醫學教育改革,完善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機制,提升學生工匠精神、職業道德和技能水平。面向經濟社會主戰場,優化學科專業結構。積極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積極構建產教融合的新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更好銜接,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結構要素全方位融合。制定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推動高校完善質量監測和調控機制。
國際交流與合作的“朋友圈”日益擴大。
教育國際化是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潮流,也是中國高等教育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目前已有18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建立了教育合作關系,有47個國家和地區與中國簽訂了學歷學位互認協議,我們在140多個國家建立了500多所孔子學院,推廣漢語教學,傳播中華文化,成為中國走向世界,世界認識中國的重要橋梁。我國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現在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三、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國。高校積極參與中美、中俄、中法等8個中外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在促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青年、智庫等領域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要實現由“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轉變,就要打造更多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就要培養更多能與國際領軍人才比肩的優秀人才,就要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創新支撐和文化引領。
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目標,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等七個戰略,每一個戰略都與高等教育密切相關。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強國必先強教,高等教育已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戰略地位,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高等教育的定位進一步明確。扎根中國大地、服務國家需要,是我國高等教育最根本的發展邏輯,也是我國高校發展最根本的動力源泉。
高校作為人才第一資源、科技第一生產力、創新第一動力和文化第一軟實力這“四個第一”的重要結合體,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撐。高等教育必須更好地融入國家戰略、融入區域發展、融入產業進步,通過輸送高質量人才和輸出高水平成果,為國家發展提供支撐保障。
立德樹人是高等教育的價值目標和根本任務,是高校的立身之本。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養能夠適應和引領國家發展、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目前世界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國際坐標中明確方位,承擔起更多全球使命。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高等教育服務開放大局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高等教育發展路徑進一步清晰。
“雙一流”戰略的實施,標志著中國加快高水平大學重點建設和提升高等教育整體發展水平都站在了一個新的起點。實施績效評估的動態管理和支持機制也必將推動高校注重自身建設,更加主動發揮示范帶動作用,邁出由高等教育大國向高等教育強國轉變的重要一步。“內涵式發展”意味著從關注規模、數量往重視結構、提高質量轉變,從不平衡往推進公平轉變,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高等教育,需要加強戰略思維、全面布局、重點突破,宏觀微觀協同推進。良好的規劃是穩健發展的重要前提,高校作為改革創新的實踐者,必須在科學合理的發展規劃指導下走向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
扎根中國大地,辦出中國特色、世界水平、全球影響的高等教育。這既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歷史必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現實需要,也是引領世界高等教育未來發展的戰略選擇。
以推進“雙一流”建設為引領,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整體水平。加快中國特色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
堅持以一流為目標、以學科為基礎、以績效為杠桿、以改革為動力,支持推動一批高水平大學和高水平學科匯聚優質資源,有效帶動我國高等教育整體提升。
要放眼全球,努力在具有可比性領域和顯示度的指標上,加快進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要開放競爭,建立有進有出的動態調整機制,盤活資源,調動積極性。
“雙一流”既是一個突破性工程,也是一個引領性工程、示范性工程。要通過“雙一流”建設,促進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的實施,促進中西部高校綜合實力提升和基礎能力建設等重大工程的實施,引領中西部高校創新發展;通過“雙一流”建設,引領和帶動地方高水平大學建設,整體提升中國高等教育質量,做強整個高等教育。
以激發高校內生動力和辦學活力為關鍵,持續深化綜合改革。破除束縛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要完善面向社會依法自主辦學的機制,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健全章程落實機制。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瞄準學科專業、編制、崗位、進人用人、職稱評審、薪酬分配、經費使用等深層次問題,明確進一步向高校放權的任務要求,給高校松綁減負、放開搞活,為促進政府依法行政、構建政府和學校新型關系提供更加有力的制度保障。
以深化國際交流合作為抓手,推動世界科技創新、優秀文化和文明成果的交流借鑒。
教育應該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優秀文明成果相互交流借鑒的橋梁和紐帶。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的國際話語權與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得到持續提升,理應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中國智慧,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貢獻中國標準、中國方案,并且推進高級別人文交流機制建設。
以推動重大實踐問題研究為目標,切實發揮高校新型智庫作用。推進高等教育研究新型智庫建設是實現高等教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關鍵任務,也是完善高等教育宏觀管理、提升高等教育決策水平的現實要求。高校要繼續優化服務作用,直接服務政府決策、服務理論探索、服務高校治理、服務國際交流。
目前通過院校規劃實踐促進院校管理的科學化,已經成為越來越多高校的自覺行動。在中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中,院校規劃必然成為其變革進程中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為作者在同濟大學舉行的第七屆“亞洲高等教育規劃”論壇上的演講)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高等教育 發展 中國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