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清運變掩埋是假應付而非真落實
去年11月,浙江省臺州溫嶺市一座垃圾山長期困擾附近居民,群眾舉報后,中央環保督察組對此進行督查,并承諾11月底完成垃圾清理。去年12月,中國之聲記者發現這里依舊垃圾成山。經報中國之聲道播出后,當地政府再次表示整改,并向中央環保督察組做出第二次承諾,在今年1月底前完成垃圾的清運處置。然而,記者近日回訪時發現,號稱已清運完畢的垃圾不少被填埋到了地下,造成了二次污染。(4月22日 中國之聲)
承諾的垃圾清運,最終卻變成了就地掩埋,這恐怕就不是真整改,而是假應付。不僅造成了二次污染,也因為不扎實的整改與虛浮的作風而遭致公眾的質疑,給有關部門的公信力造成了損傷。試想,當地居民就生活在附近,對垃圾污染的感受最直接也最深刻,妄圖以就地掩埋回應整改承諾,豈非自欺欺人?
工作假應付,注定贏不來人民點贊,更贏不來發展進步。所謂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尤其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普及和運用,公眾表達監督的渠道更加廣泛。任何不走心、不扎實的工作作風,都可能在監督的陽光之下原形畢露。因此,在事關人民切身利益的環保等問題上,還是不要心存僥幸,否則,只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回到這則新聞,還有如下細節值得咀嚼。一則,新聞涉及的溫嶺市城東街道垃圾山,是2014年創衛時建設的臨時垃圾場,沒有合法的審批手續。但為何,直到去年8月被當地群眾反映給了中央環保督察組,才得到了整改承諾。如果不是被舉報,這處存在多年的垃圾山還要繼續擾民多久?這種總是由外界推動的工作模式,也暴露了相關部門主動作為、靠前服務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不強。
二則,垃圾清運是以外包的方式招標出去的。這固然是一種市場化運作方式,但工作外包,當地政府的職責卻不能外包,至少應該履行好監督、監管職能,確保垃圾的的確確清運出去。雖然,相關部門表示,在清理的過程中“我們定期還派人查看”,但最終結果卻未盡如人意。如果說相關部門對此不知情,顯然是履職盡責不到位;如果說知情,那背后的原因不免引人遐想。
令人欣慰的是,媒體報道后,當地市政府有關領導對此事高度重視,已著手調查,并表示立即落實整改,將埋在地下的垃圾全部清理干凈,及時向媒體通報。這份擔當固然值得贊賞,及時公開信息的態度也是積極的負責任的。接下來,就期待相關部門迅速行動起來,確保對公眾的承諾不打折扣。只不過,還是希望這樣的假應付不要再有,也不要再等著媒體的曝光才推動工作的真落實、硬落實。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垃圾 清運 應付 落實 掩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