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論文不好發、薪資低:芯片人才缺口40萬 怎么補短板
芯片人才缺口40萬 怎么補短板
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李浥東最近有些憂慮,他看到在對中興事件與國家芯片的討論中,關注技術差距的多,關注人才問題的少。而在他看來,國產芯片的研發和應用短缺,更為根本的問題在于我國計算機人才培養的“頭重腳輕”。
他觀察到,計算機專業的大學生和研究生,普遍不愿意學習更為基礎的計算機系統結構,而是對計算機應用更加上心。
“高校的芯片產業人才儲備堪憂。幾乎所有人都在做計算機應用的東西,而不是基礎的東西。”李浥東很理解計算機基礎領域和應用領域之間客觀存在的人才差異,“高校講就業率,學生看市場預期”,但他認為,無論是薪資待遇還是人才總量,目前都相差太大了。
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2017年5月發布的《中國集成電路產業人才白皮書(2016-2017)》(以下簡稱白皮書),目前我國集成電路從業人員總數不足30萬人,但是按總產值計算,需要70萬人,人才培養總量嚴重不足。
40萬芯片人才缺口該怎么補上?問題的答案不只藏在教育環節。
芯片人才缺口40萬 “頭重腳輕”
“本質上都是在教學生怎么用計算機,而不是教學生怎么造計算機。就像汽車專業教了一堆駕駛員一樣。”談起芯片人才話題,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龍芯”處理器負責人胡偉武有很多話說。在他看來,我國的芯片產業人才培養極不平衡,大多數人才都集中在技術應用層面,但研究算法、芯片等底層系統的人才太少。
他隨手就舉了一個現實的例子:絕大多數互聯網公司都在用Java編程,相應的人才儲備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但研究Java虛擬機(在實際的計算機上仿真模擬各種計算機功能的抽象化計算機)的人才非常少,“我2010年辦企業的時候連10個人都不到”,而今天全國可能仍不超過100個。
“大學教育不光要教用計算機的人才,而是要教一個體系結構,一個操作系統,應該把這些教學體系發展起來。”胡偉武呼吁,計算機專業要加強基礎人才的培養。
對于這一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計算機學會名譽理事長李國杰歸納為四個字——“頭重腳輕”。他談到,人才儲備與培養比較薄弱,是我國芯片半導體產業與國際頂尖水平相比仍有明顯差距的一個關鍵因素。
白皮書指出,1999年到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設計復合年均增長率為44.91%,蓬勃發展。但我國集成電路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對外依存度高、人才缺乏等問題依然十分突出。
根據《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推進綱要》,產業規模到2030年將擴大5倍以上,對人才需求將成倍增長。而產業人才的供給與產業發展的增速不匹配,依托高校培養IC(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人才不能滿足產業發展的要求。
白皮書指出,集成電路企業的研發崗專業人才年薪近30萬元,生產制造專業人才近20萬元。而本科學歷的應屆生在芯片設計中的平均年薪近15萬元,博士學歷近30萬元。調查表明,80%的企業每年調薪一次,每次調薪比例大都在5%到10%之間。
但這一薪資水平與互聯網企業的熱門崗位,尤其是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崗位的薪資相比,明顯遜色不少。拉勾網等互聯網人才招聘網站的招聘信息顯示,計算機專業本科畢業,且擁有4~5年工作經驗的人工智能人才,月薪最高可以拿到4萬元,考慮到許多互聯網公司都會發12個月以上薪酬,最終年薪可能超過50萬元。
明顯的薪資差異導致一些在基礎架構領域有深厚積累的芯片研發人才也開始向互聯網應用領域轉型。秦林(化名)就是其中之一。據他介紹,在北上深等一線城市的芯片研發機構或企業工作所獲得的薪酬,往往比不上一線互聯網公司所能提供的薪酬,而且阿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企業,也開始向更底層的核心技術研發加大投入。
IT領域的人才考核體系該改一改了
“頭重腳輕”的問題讓李浥東很擔心。他說,如果這樣的情況繼續發展下去,未來3-5年,計算機底層研究就會沒有人才可用。“解決這個問題,需要體系化的建設來治根、治本。”
李國杰分析,國內IT人才培養之所以存在“頭重腳輕”的問題,一方面是因為芯片等底層技術有較高門檻,只有“985”等頂尖院校才培養得出來;另一方面也因為國內人才培養體制機制仍存在一些問題。
他談到,目前國內高校和科研機構對計算機人才的考核大多以發表論文為主要評價標準,而相比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應用領域,芯片研究這類試錯成本非常高的領域發表論文,或者作出原創發明專利的難度明顯更高,因此入選“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等培養計劃的機會也更少。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副教授張永鋒直言,IT領域的人才考核體系該改一改了。“不能把所有專業一刀切,尤其是國家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他認為,在芯片領域,我國本就落后于歐美國家,短時間內不可能產生很多成績、賺很多錢,如果此時對芯片人才的考核還像其他領域一樣,只看學術論文,唯績效論,那么可能會有很多人離開這一領域,選擇待遇更好的工作。
他認為,我國高等教育應加強工程師文化的培養。“大家為了發論文,為了求新求異,不太重視工程,覺得工程是比較低檔次的東西。而在芯片研發生產領域,工程師是決定芯片設計創新能否落地的關鍵因素。”張永鋒建議,參考歐美的成熟經驗,建立全國統一的以集成電路設計、制造為主題的學習實踐平臺,提供集成電路設計EDA工具、工藝庫,甚至做實驗的平臺。全國集成電路相關專業的學生都可以申請使用這個平臺上的資源。這樣從基礎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并且減少各個高校之間的資源重復建設。像一些成熟的集成電路工藝,完全可以在平臺上分享,讓學生學習。”
編輯:曾珂
關鍵詞:芯片人才缺口4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