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河南女孩放棄高薪回村當醫生15年 只為鄉親一句話
郟縣女孩名校畢業放棄高薪回村當醫生15年 只為鄉親一句話
河南商報記者王苗苗文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
可就在同學們陸續被北上廣等城市的醫院錄用、拿著每月數千元的高薪時,畢業于鄭州大學的河南郟縣女孩高曉敏卻遂了父親心愿,回到了生她養她的小山村,當起了村醫。
起初她也跟父親鬧過吵過,但過了15年后,她越發喜歡這種工作環境,更感謝父親當初的執拗,“在我看來,我在這兒獲得的東西,比高薪和大平臺更有價值。”
【日常】
當村醫15年
她和村民關系似親戚
“敏,你看我這報銷用的照片給誰呢?”4月17日下午2點10分,還未到上班時間的河南省郟縣安良鎮高樓村衛生室已經一片繁忙,村民何女士站在診室外,提高嗓門朝診室內說著,并晃動著手中兩張1寸照片。
“俺哥沒給你說?”診室內,身穿白大褂、留著一頭干練短發的村醫高曉敏,將目光從電腦上村民的健康檔案上移開,快步從屋內走了出來,“我給俺哥說過了,這照片不中,得重新換一下。”
看到這樣的場景,多數人定會猜想這倆人是親戚,但實際上,她倆毫無血緣關系,甚至只能用單純的醫患關系或者鄉鄰關系來形容。
“那沒事,我今天來主要也想讓你再給我看看,這兩天背上又出了。”說著話,何女士就拉著高曉敏往診室里走,“上回你給我開的藥,吃著有作用。”
患有皮膚病的何女士是高曉敏的老病號,也是眾多將村醫高曉敏當做“鄰家閨女”看待的村民之一。
“她是俺衛生室年紀最小的醫生,但她看病可好了,俺一家老小常年都讓她瞧病。”診室內,村民楊先生見有村外的人給高曉敏拍照,隨手拉住一個人的他有些激動地說。
大學畢業后,高曉敏就回到了這個位于山區的高樓村,跟著父親給鄉親們看病,那年她22歲,雖然已過去了15年,可她依舊是這里最年輕的醫生。
【選擇】
名校畢業放棄南下機會
她遂了父親心愿回到山村
20年前,高曉敏被鄭州大學臨床醫療系錄取。得知消息的那天,她興奮得整晚沒睡著。
“俺爸是村里赤腳醫生,從小跟著他學中醫,耳濡目染吧,所以填報志愿時我選了學醫,俺爸也特別支持。”女兒能進名牌大學學醫,這讓高曉敏的父親高羅子尤為自豪,當然,他的小計劃也從此開始實施。
幾年后,即將畢業的高曉敏開始準備個人簡歷,并和同學們一起參加各種招聘會。
因專業成績良好,高曉敏和幾位同學同時被上海、廣州等城市的醫院挑中了,可就在她將這個消息告訴父親時,高羅子卻突然拉長了臉,“讓我回村里跟著他干,態度很堅決啊,哎呀,我當時真是……煩死了。”高曉敏回憶當時情景說。
同班同學接連被鄭州甚至是北上廣等城市的醫院錄用,一個月都是數千元的工資,而自己卻要回山村,拿著千元收入并失去大城市的發展機會,這讓高曉敏難以接受。
“跟我爸吵鬧,賭氣不說話,可最后也沒拗過他。”看著有萬般不理解、充滿沮喪、卻仍舊聽從自己的話回到小山村的女兒,高羅子心里也是各種滋味。
在高羅子看來,女兒在眾多名牌醫學院的學生中并不算突出,在大城市上班,雖然平臺大、發展前景和工資待遇好,可大城市向來不缺人才,而相反,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卻急需女兒這樣學醫的人。
“好醫院她進不去,大城市也不缺她一個學醫的,但俺村可不一樣。”70歲的高羅子如今已經處于半退休狀況,對當時自己的執拗,15年后的他依舊態度未變。
遂了父親的心愿、回到小山村的高曉敏,開始跟隨父親為十里八鄉的村民治病,她將臨床與祖傳的中醫診療相結合,繼續守護這個小山村老鄉們的健康。
【牽掛】
回家路也是問診路
在老鄉眼里她是一種安全感
今年是高曉敏為這個小山村老百姓治病的第15個年頭。這15年間,她已從女孩兒成為孩子的媽媽,從一個剛畢業的丫頭,成長為一方鄉民的健康守護者。
這些年,她和同事們不僅為高樓村的村民診治,連住在方圓二三十里的村民的健康,也被他們“承包”了,“農村很少有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所以俺們這兒病人一直不少。”
在高樓這個山村里,上至七八十歲老人,下至五六歲的孩童,幾乎沒人不認識高曉敏,走在村道上,不時能聽到有人和高曉敏打招呼,“吃了沒”“做啥飯”“還沒下班”……這是他們之間最常用的對白。
“感覺都跟自己家人一樣親。”也因此,不管哪位“親人”病了,只要一個電話,高曉敏一定會快速地出現在他們面前。有時碰上病情棘手的鄉親,高曉敏還會將其送到鎮衛生院或縣級醫院,安置好一切后才離開。
不過,現在郟縣醫聯體建設已經十分完善,微醫遠程會診平臺已經輻射所有村社,“你有啥疑問,電腦一連,上級醫院專家都解答了,病人很少跟以前一樣,再往縣里跑了。”高曉敏笑著說。
可即便如此,有些病人還是讓她無法放心。
在高曉敏回家的必經之路上,住著一位患有心臟病和高血壓、獨自一人居住的70多歲的高老太太。高老太之前犯過一次病,因無人知曉,險些要了她的命,也就是從那時起,高曉敏每次下班回家,都要先拐過去看一下老太太。
看一眼老人,高曉敏放了心,而高曉敏來一趟,老人也感到開心和安全。“她來了把把脈,跟我說說話,我都高興,心里面舒服。”似乎是怕大家聽不到,老人說話的聲音明顯提高了不少。
【心聲】
聽到病人叫聲“妮兒”
她感覺很親切和滿足
“這兩年政策好,基層工作好做多了。”隨著近幾年醫改政策的大推進,高曉敏的收入已經達2000多元,而她所在的郟縣不僅為全縣95%的居民建了健康檔案,還給像她一樣的家庭醫生,配備了健康一體機、移動體檢車等設備。
“居民健康情況錄入電腦了,我現在都很少寫病歷了。”當分級診療和互聯網診療開展后,學習機會漸漸多了起來,“像我在村里見的疑難病例少,遠程會診時我也能學到不少知識。”高曉敏爽朗地笑了起來。
對于父親15年前替自己做的決定,高曉敏說自己并不埋怨也不后悔,反而很感謝父親,“要不是他堅持,我也不知道啥對我來說更重要。”
“俺爸覺得好不容易培養我學醫出來了,就得回去給老鄉看病。”高曉敏知道,那是父親明白當人才都往大城市去,基層人才越來越少時,他只能用自己的辦法將女兒留在基層。
如今,高曉敏的大學同學中,月入一兩萬元的不少,成為醫院骨干甚至職稱已為主任醫師的也大有人在,但在高曉敏眼中,現在的自己才是“贏家”,“在這兒能聽到病人叫你妮兒,這種親切和個人價值感,在大城市很少有吧?”
去年,高曉敏獲得了“全國衛生計生系統勞動模范”稱號,或許未來她將有更多的機會走出山區,去更好的平臺發展。
然而,就在河南商報記者說到這個話題時,高曉敏卻笑了,她說,自己內心也渴望去大平臺深造醫術,但就目前來看,老鄉們對她依賴太多,她怕走了鄉親們不適應。
“如果有一個你信任的人來接替你的工作,你會離開嗎?”高曉敏爽朗的笑聲再次響起,“不是這樣的,這個人現在沒出現,況且我也確實沒想過這個問題啊。”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醫生 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