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對焦每一個人的獲得感
這段時間,恩格爾系數又一次回歸公眾視野。原因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寫的《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指出,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為29.39%,中國第一次進入聯合國劃分的20%至30%富足區間。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的恩格爾系數大幅下降,這意味著什么?
恩格爾系數,說的是食物消費支出占消費總支出的比重,被認為是對一個家庭或國家富裕程度直觀簡潔的度量。七成支出花在吃以外,意味著“以食為天”的中國人,有更多財富進行其他消費。這樣的變化,符合人們的感性認知:舍得旅游的人多了,坐高鐵、坐飛機變得平常;出了新款手機,很容易成為全社會的談資;電影還沒上映,往往引發全民期待,教育文娛消費大大增加,醫療保健也成剛需,消費的光譜越來越寬,消費的轉型升級看得見、摸得著。應該說,“富起來了”已是共識。
透過消費結構變遷,看得見40年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的整體水位。當消費從物質向服務延伸,從線下向線上線下融合轉變,從模仿型向個性體驗躍遷,背后是耐用消費品供給增加、價格下跌,是服務業的不斷發展,也是互聯網經濟勢不可擋的開疆拓土。借由這個系數,我們看得到需求側與供給側的互動,找得到微觀生活變遷與宏觀經濟巨變的聯系,我們也觸摸得到中國正在發生的消費升級與需求升級過程。中國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這一群體具有較高的教育和收入水平,也將對優質產品和服務產生更高訴求,這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供了重大機遇。
然而,恩格爾系數之魅力在于簡潔,弊病也在于簡潔。因為文化心理差異、城鄉二元結構、地區發展不平衡等一系列復雜影響因子,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學術界就開始討論恩格爾系數在國內應用的失靈問題。一個有趣的點是:吃。多年前,就有經濟學家舉過一個例子:杭州年輕人有錢后反而更愛下飯館,導致恩格爾系數不降反升。類似的,廣東經濟發展全國名列前茅,但恩格爾系數居高不下,原因還是“好吃”“重吃”“會吃”。160年前“不太懂吃”的德意志經濟學家恩格爾,大概沒能計入這樣的文化差異。
正因此,放在中國的現實語境中,還應該更加全面地認識恩格爾系數。恩格爾系數的持續走低,與國內農產品長期維持低價也有很大關系。居民“食物消費支出比重減少”的背后,是肉禽蛋奶等農產品價格的相對穩定,傳導到農民身上,可能造成增收相對困難。一些貧困地區家庭為看病、為培養孩子,在醫療、教育上投入巨大。有報道在《寧夏統計年鑒2017》數據基礎上估算,2016年寧夏城鎮恩格爾系數僅為24%、農村恩格爾系數也只有26.47%,看數字早已進入“發達區間”,但這背后顯然還潛藏著隱性貧困。因此,恩格爾系數低于0.3,既展現出消費升級的未來趨勢,也折射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現實。現實警示我們,實現全面小康依然重任在肩。
恩格爾系數持續降低,為中國總體發展而驕傲是應該的,但更要清醒認識到,現實的復雜性往往超越一個簡單的經濟學系數。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道路上,對焦每一個普通人的獲得感,比關注一個系數更具溫度也更為精準。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恩格爾系數 消費 中國 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