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拿什么消除“抗癌焦慮”
4月15日,2018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啟動儀式在京舉行,為期一周的全國各地腫瘤防治公益活動也拉開帷幕。此次活動的主題為“科學抗癌關愛生命——抗癌路上你我同行”,旨在幫助腫瘤患者正確認識癌癥,與醫院和社會各界攜手努力戰勝病魔,提高生存率。
每年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自1995年至今已經是第24屆。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2017中國城市癌癥數據報告》顯示,全國每天約有1萬人確診罹患癌癥,相當于每分鐘有7人被確診為癌癥。有一種說法是,癌癥患者一半是嚇死的,同時,各種似是而非的治癌信息也會誤導世人。在此背景下,設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可以正視聽,祛除謬誤信息,并推動形成“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社會共識,具有現實意義。
不過,如果止于宣傳,或者流于走過場,“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的意義就要大打折扣。有學者認為,當前談癌色變頗有市場,但能不怪患者,而是相關部門的工作沒有做到前置,故此,要把健康知識傳授給老百姓,讓民眾知道如何早期預防、早期發現,如何帶癌生存。具體而言,在當下消除公眾的“抗癌焦慮”離不了三個層面:
其一,大力降低治癌藥價。多年來藥價畸高,導致患者大病不敢看。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并鼓勵創新藥進口。李克強總理就此表示,“進口抗癌藥僅降到‘零關稅’還不夠,必須采取綜合措施,從多環節、多渠道層層壓減進口抗癌藥品價格”,“要讓患者及家屬對急需的進口抗癌藥價格降低有切實感受!”進口抗癌藥實行零關稅,是降低治癌藥價的得力之舉,受到了輿論的廣泛好評。
其二,大病用藥納入醫保。多年來,一直有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將治療癌癥的常用進口藥物列入醫保報銷范圍,目前一些藥物已可報銷,但與患者期待仍有一定距離。在可行條件下,相關部門有責任急患者之所急,將更多的常用進口治癌藥納入醫保報銷范圍,以最大程度減輕患者及家屬負擔,爭取早日讓人們不再談癌色變。
其三,全力推動社會辦醫。黨的十九大提出“支持社會辦醫,發展健康產業”。應該看到,在政策激勵下,民間資本正積極進軍醫療領域,但仍有兩大難題亟待破解:一方面,社會辦醫面臨著行業自身的困難,比如人才匱乏、服務能力不強、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等。另一方面,民營醫院的口碑普遍較差,醫療技術與規范令人詬病,且收費昂貴及逐利形象也廣受質疑。
民間資本不是慈善家,不可能沒有逐利沖動,但是不可急功近利,以賺錢為能事。有企業家感慨,“我在國外看到,醫院、學校這種建筑都有上百年歷史。給我一個感覺,要做好醫療教育,一定要有信仰,而中國現階段部分企業包括地產企業為何做不好醫療和教育?因為都要做產業,都要賺快錢。”改變民間資本急功近利的狀況,歸根結底需要制度設計有力有效,并能及時跟進,而不是滯后與缺位。目前已有一些有遠見的企業發力醫療慈善,比如在高校設立醫學教育獎,以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值得稱道。
消除公眾的腫瘤焦慮,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人類發展的歷史就是疾病猖獗的歷史,與病魔斗爭漫長而沒有終點,盡管醫學水平在進步,但新的疾病卻可能隨時冒出來。故此,即便短時內無法制服病魔,但通過制度安排,動員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讓患者少一些痛苦、多一些尊嚴,少一些焦慮、多一些從容,則屬善莫大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患者 消除 進口 抗癌焦慮 癌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