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不患無策,只怕無心
如何把調研的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上,把溫暖送進老百姓的心坎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會上講的一句話正可作為遵循,那就是“拜人民為師,向人民學習,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接地氣、通下情,‘身入’更要‘心至’”。
“調查研究隔層紙,決策執行隔座山”,調查研究的重要性毋庸贅述。但真正做好調研,在“要調研”的覺悟之外,更需有“會調研”的能力和“肯調研”的初心。試看調研中各種形式主義虛浮癥,無論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的踩點式調研,還是報喜不報憂的盆景式調研,抑或調而不研、回避落實的脫節式調研,最根本的問題就在于只注重調研形式,忽視了為誰調研、為何調研的初心根本。調研偏離初心,便會如“井中葫蘆”“水中浮萍”,表面上花哨好看,實際上凌空蹈虛,難堪一用。不患無策,只怕無心,調查研究“身入”之外,尤其需要在“心至”上投入精力。
調研“心至”,首先是耐心。調研不是一錘子買賣,往往需要反復走訪、長期關注,保持一股“不破樓蘭終不還”的韌勁。習近平同志在任浙江省委書記期間,淳安縣楓樹嶺鎮下姜村是他的基層聯系點。他先后多次到下姜村調研,到群眾家里面對面聽取意見,從群眾生產生活的一樁樁“小事”抓起,幫扶群眾致富奔小康。即使離開浙江后,他依舊不忘叮囑當地干部抓好項目落實。在他的悉心關懷下,下姜村這個昔日的貧困村走上了富裕快車道。反觀一些干部所謂的調研,陣勢大,投入多,大呼隆,不僅調研結果不盡如人意,在老百姓眼里也留下了形式主義的陰影。
調研“心至”,其次是細心。當年毛澤東同志在蘇區開展調研,既在區鄉政府召開座談會,更深入貧雇農、烈軍屬和干部家中一對一地聊,從選舉到生活,從公債到合作社,大小事情樣樣問全、問細。無論是哪家豆腐做得好、哪家水酒釀得香,還是每家每戶吃鹽多少、價格幾何,他都仔細了解、如數家珍。靠著細致入微的調研,毛澤東找到了啟動農村革命的鑰匙。處處留心皆學問,“蹲下去看螞蟻”,就能跳過粗疏抓到細節,透過表象看到本質。
調研“心至”,還需要虛心。調研的過程就是向群眾學習的過程,也是從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的過程。擺正自己的位置,真心誠意拜群眾為師,對做好調研尤其重要。萬里同志擔任安徽省委第一書記時,經常一部小車、三兩個人,說走就走、隨時可停,直接到村入戶,找干部探究農村“突圍”問題,向群眾討教擺脫貧困的法子。短短三四個月時間,他便把大部分地區都跑遍了,摸清了實情,為后來安徽打響農村改革第一炮打下了根基。老老實實向群眾學習,用群眾的智慧豐富頭腦和心靈,工作起來才能無往而不勝。
一位作家去基層采訪后感慨,如果腳上只帶著汽車尾氣,下到田間地頭隨便看看,再進村里吃一頓農家樂,這樣走馬觀花一看,不可能寫出貼近百姓生活的作品。對領導干部而言,調研是否“心至”,反映的是落實黨的政策的能力和水平,體現的是踐行為民宗旨的意識和境界。努力在“心至”上下功夫,實現從“落地聽聲”到“落地生根”的轉變,一定可以在調查研究中收獲實效、收獲民心。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調研 群眾 無策 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