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參政議政 參政議政
農工黨中央就"長江大保護"赴江西、湖南調研紀實
聚焦長江中游雙腎,推動長江“共抓大保護 不搞大開發”,促進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農工黨中央就“長江大保護”赴江西、湖南調研紀實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關鍵支撐。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戰略高度,指出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在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慶重要講話兩周年之際,農工黨中央調研組以長江大保護為主題赴江西、湖南兩省開展了專題調研。
一、 調研背景
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對長江經濟帶發展高度重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農工黨是以醫藥衛生、人口資源、生態環境領域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體界別的參政黨,以促進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建設為己任。2013年以來,圍繞長江大保護工作,農工黨中央進行了廣泛持續深入調研,向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報送了《關于加強長江上游流域生態治理工作的建議》、《關于川江上段“黃金水道”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關于制定〈長江法〉建立長江經濟帶管理新體制的建議》、《關于加強涉水體制機制改革 確保我國水安全的建議》等多份建議專報,得到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對于國家制定“水十條”和涉水體制機制改革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共十九大之后,為了深入貫徹十九大精神,農工黨中央將“長江大保護”列為全年重點調研課題,動員全黨力量,集中全黨智慧,組織長江流域11個省(市、區)的組織開展專題調研,并由中央領導帶隊選擇長江上中下游有代表性的省份開展調研。5月下旬將還以同一主題舉辦第十三屆中國生態健康論壇,集中展現相關調研成果。選擇到長江中游最有代表性的江西、湖南調研,是考慮到鄱陽湖、洞庭湖分別位于江西、湖南兩省,這兩個湖泊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其位置與功能如同“長江雙腎”,保護好“長江雙腎”對于涵養水源、調節氣候、防洪排澇和生態系統修復以及滋養母親河長江具有重要意義,圍繞保護好“長江雙腎”,統籌處理好“江湖關系”,也一直是各級政府和學界關心的熱點問題。為此,由全國政協副主席、農工黨中央常務副主席何維率領國家發展改革委、生態環境部、水利部有關領導和專家,赴江西、湖南兩省,九江、岳陽兩市開展了為期5天的專題調研活動。
二、 主要過程
2018年4月7日至9日,調研組赴江西省開展調研;4月10日至11日,調研組在湖南省繼續調研。江西省和湖南省高度重視這次調研活動,調研期間中共江西省委書記、省長劉奇和中共湖南省委書記、湖南省人大常委會主任杜家毫分別會見了調研組一行。調研組在江西分別參觀了德安縣水土保持科技園的水保交流中心、人工模擬降雨、坡地水量平衡試驗、坡面侵蝕防護示范區,了解了九江石化“綠色低碳、智能工程”建設運營情況,考察了彭澤縣磯山工業園區智慧環保監控平臺實際操作效果和全縣沿長江非法碼頭拆除情況,聽取了湖口縣“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協助護航”情況介紹,并在九江市召開了“長江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專題調研座談會,中共江西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毛偉明介紹了鄱陽湖和長江江西段保護情況。調研組在湖南實地調研了道仁磯鎮政府砂石碼頭、原通達碼頭整治效果,察看了君山后湖矮違拆除及生態修復情況,并在岳陽召開了專題調研座談會。湖南省副省長陳文浩介紹了洞庭湖和長江湖南段保護情況,省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就職責范圍內長江生態保護工作分別作交流發言。在實地調研和座談交流的過程中,何維常務副主席代表調研組向江西、湖南兩省給予的調研支持表示感謝,并就長江大保護的具體措施提出了相關建議,并與兩省、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專家在很多方面形成了共識。
三、 凝聚長江大保護的共識共為,研究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科學路徑
長江流域人口超過全國的40%、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45%,是我國綜合實力最強、戰略支撐作用最大的區域之一。同時,長江是我國國土空間開發最重要的東西向軸線,貨運量位居全球內河第一,長江經濟帶既具有很好的發展潛力,更面臨著巨大的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此次調研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識意見與相關建議:
第一,深刻認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重要意義,在保護母親河上出重手顯實效。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長江經濟帶建設的重要指示和論述,深刻洞悉當今世界從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躍遷的發展大勢和客觀規律,高屋建瓴,內涵豐富,意義重大,指出了長江經濟帶建設主要矛盾的深刻變化,為我們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來,江西、湖南兩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高度重視長江大保護各項工作。針對長江流域及鄱陽湖、洞庭湖環境承載過大,水資源不足、水污染嚴重、水生態退化、水安全風險高等問題,江西、湖南省委、省政府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財力,對突出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專項整治,在打擊非法碼頭和非法采砂、化工污染專項整治、固體廢物大排查、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和無害化利用、拆除矮圍網圍和網箱養殖、城鄉黑臭水體治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鄱陽湖和洞庭湖的生態環境正在逐步好轉,水污染惡化的趨勢得到有效遏制,這充分說明只要認識到位、措施有力,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是能夠取得良好成績的。
第二,聚焦重點難點問題,進一步加大長江大保護的工作力度。盡管在長江大保護上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要在下步工作中聚焦以下重點:一是必須嚴格控制水污染物排放總量,在現有基礎上不斷減排。長江的環境承載能力是有限的,要對長江沿線的各類化工廠實行總量控制,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三去一降一補”,積極化解過剩產能,加大廢水的循環利用,做到增產不增污。加強長江沿線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調整,在生活方式上,將工作重點放在人口相對集中的城鎮區域;在生產方式上,挖掘發展潛能,農業方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工業領域繼續堅持以科技促環保,通過環境友好型產品的產出,實現綠色發展和創新發展的融合。二是把生態環境修復擺在突出位置,緊緊圍繞如何涵養長江雙腎的鄱陽湖、洞庭湖做好文章。據了解,目前長江干流水位不斷下降,汛后“兩湖”枯水期提前并延長。應圍繞“改善水質、修復生態、人水和諧”目標,加強江河聯動、水陸統籌、系統發力,推進重點領域和重點片區污染整治,使湖水水質早日達到Ⅲ類以上水質標準。三是聚焦重點任務,強化制度創新,共享制度紅利。加快推動《長江保護法》的立法工作,以立法推動管理體制改革,理順長江流域治理機制,為長江經濟帶實現綠色發展提供法治保障。加快建立健全長江經濟帶生態補償與保護長效機制。強化宏觀與系統的保護,逐步發揮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生態效益,構建生態補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之間的良性互動關系,積極推動建立相鄰省份及省內長江流域生態補償與保護的機制。嚴格執行新的《環境保護法》,建立長江流域環境治理的統一規劃、統一機構、統一標準和統一隊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第三,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與區域協調發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緊密結合,實現長江經濟帶的高質量發展轉型。在實現長江大保護的基礎上,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要求,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通過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為長江經濟帶建設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使其成為中國經濟社會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典范。長江經濟帶建設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優先地位,用改革創新的辦法抓長江生態保護,確保一江清水綿延后世,最重要的是體現綠色發展的要求,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實現綠色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于創新,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破解發展困難和難題更多要靠自身不斷的改革創新,尤其需要科技創新的鼎力支持。同時,針對長江上中下游區域發展不平衡、區域合作機制尚不健全等問題,應在“共”字上做好文章,對現有發展布局、結構、體制進行調整,打破長江經濟帶沿線行政區劃桎梏,促進上中下游地區之間切實協作,縮小區域發展差距,長江流域的各省(市、區)在這方面要加強配合。另外,長江中上游是我國貧困人口聚集較多的區域,全國14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有8個在長江經濟帶范圍內。要以精準脫貧、鄉村振興戰略等為依托,解決沿江農業地區、生態地區貧困問題,促進全流域的城鄉一體公平發展,使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有益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調研一路走來,從“長江大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進而提出“長江大保護與高質量發展”,正是調研組對長江大保護的認識不斷深化和升華的過程。長江經濟帶建設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展現了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責任擔當,我們一定要把長江經濟帶建設的生態更優美、經濟更協調、市場更統一、機制更科學,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永葆持續發展的生機活力,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探索出長江典范。(文字/曲超,攝影/徐煒)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長江 調研 發展 保護 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