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社會服務 社會服務
九三學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
3046萬人,是2017年底我國農村貧困人口數量,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難啃的“硬骨頭”。
“陜西省現在脫貧情況如何,在開展精準脫貧工作中還存在什么問題,有什么需要幫忙解決?”4月7日至14日,九三學社中央調研組赴陜開展2018年度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這已經是從前年啟動這項工作的第12次。此次繼續采取“定點監督、解剖麻雀”方法,選取漢中市略陽縣作為監測點。
“扶貧干部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力軍”
地處秦嶺南麓,漢中盆地西緣的略陽縣總面積2831平方公里,全區轄15個鎮2個街道辦、145個行政村、總人口20.1萬,農業人口13.99萬人。其中貧困村95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3255戶42996人,貧困發生率30.7%。略陽縣郭鎮是調研第一站。
“我是農民的兒子,希望能幫助鄉親脫貧致富,因此主動申請到基層一線當扶貧干部。”30歲的高寧是中共略陽縣委派到譚家莊村的第一書記。初到譚家莊,高寧就組織專家考察了村里自然環境和發展現狀,在對口幫扶單位的支持下修建了村里第一個水沖廁所。
4月9日,調研組成員、陜西省社會保障局西安市養老保險經辦處科長趙軍在方家溝村走訪貧困戶。
“窮有兩個原因,一是自然條件,譚家莊村緊鄰甘肅,山路崎嶇,從縣上的公路進到村子得翻過好幾個山頭。二是思想不夠開放,祖祖輩輩窩在山溝里,村辦企業和集體經濟沒有形成規模。”高寧說。
同是扶貧干部,郭鎮副鎮長鄧歡也有相同感觸。“村里好多老人一輩子都沒走出過大山,很少接觸外面的信息,要改變他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很難。”
“扶貧先扶志”。為了讓村民看到實實在在的效果,高寧和村干部一起動員村里有外出打工、種植養殖經驗的“能人”做示范。“一看到村里的能人種烤煙、養蜜蜂賺了錢,好多村民有了點想法。”
“在精準扶貧的具體實踐中,我們不能只注重對貧困群眾實際需求的回應,而忽視了貧困群眾在精準扶貧中的主體作用,這樣會導致‘出力不討好’的窘境。”九三學社中央社會服務部副巡視員陳克文說。
4月8日,調研組成員,九三學社陜西省委副主委趙力強走訪譚家莊村貧困戶左桂珍。
如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確保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略陽縣進行了積極探索。“我縣出臺了產業補助相關辦法,具體針對貧困戶發展的農業產業項目,按照發展的規模給予總額不超過1萬元的獎補政策,原則上按照5:3:2的比例分三年兌付到位。不同的產業項目補助標準不同,例如養雞一只補助20元,發展養蜂一盒補助300元等,以此鼓勵帶動貧困戶自身主動發展產業脫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鄧歡說。
調研組認為,扶貧干部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生力軍。基層干部要助力提升貧困農民的參與意識,實際工作中要“輕表冊,重應用”,利用“結對幫扶”形式走進貧困戶家中,與幫扶的貧困戶交朋友、結親戚,分析致貧原因,制定脫貧方案,幫助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強化群眾參與意識,激發內生動力。
教育扶貧須打通“最后一公里”
“我們就是吃了沒文化知識的虧。”談到發展障礙,許多郭鎮木瓜院村的老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對于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民族來說,教育都代表著未來與希望,而在貧困地區,其更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力手段。
木瓜院小學坐落于略陽縣城西55公里的窯坪河畔,在校學生269名,建檔立卡貧困生74人,其中幼兒園25人,義務教育階段49人。扶貧必先扶智。木瓜院小學22位教職工與74名建檔立卡學生展開結對幫扶,2001年畢業于漢中市商業學校的鄉村教師周紅就是其中一員。“我們班有20個學生,貧困生就有12個,而且很多都是單親家庭或者是留守兒童。我們班上有個女生父親去世了,母親外出打工,靠外公外婆撫養,性格上比較憂郁,不愛說話,耐挫能力也不強。”周紅說。
4月8日,調研組在略陽縣郭鎮木瓜院小學調研。
4月8日,調研組成員中央財經大學心社會與心理學院副院長丁志宏在略陽縣郭鎮初級中學調研。
“在心理扶貧過程中,應該強化正確面對貧困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貧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為貧困而喪失了追求理想、實現抱負的信心。”調研組成員、九三學社中央社會建設專門委員會委員、中央財經大學社會與心理學院副院長丁志宏說。
調研組認為,學校要幫助貧困學生正確看待物質利益,樹立正確的金錢觀,要支持并鼓勵貧困學生大膽參與集體活動、社會活動,擴大人際交往,增強生活、學習的信心和力量,最大限度地減少貧困給他們帶來的心理問題和心理危機感,維護和保持心理健康。
教師是教育脫貧的關鍵。一直以來,人才都是制約農村發展的突出短板。如何讓優質鄉村教師“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是深度貧困地區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郭鎮初級中學校長左剛說:“通過西部人才振興計劃,我們給教師安家費一次性補助3萬元,為剛參加工作的老師分配35平方一室一廳的周轉房。為了全面提升鄉村教師能力素質,我校與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開展對口交流計劃,每年選派2名老師赴外地跟班學習。”
“首先要從待遇上關心鄉村教師,增強鄉村教師職業吸引力。特別是要落實好貧困地區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要推動建立鄉村教師榮譽制度。對在鄉村學校長期從教的教師予以表彰。在評選表彰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等方面向鄉村教師傾斜。”調研組成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專職副主委李麗萍說。
家長教育意識薄弱也是是義務教育階段產生文化困境的重要原因。擁有10年教齡的郭鎮初級中學初一班主任徐曉川說,“在幫扶過程中,我們深深感到家庭教育的缺失。我校有69名精準建檔立卡貧困學生。家庭環境對貧困學生影響比較大,有的家長為了外出務工就把孩子送到學校寄宿。父母覺得虧欠孩子,就以金錢補償。有的學生為了玩游戲購買手機,甚至花費四五千元充值游戲幣。”
調研組認為,從根本上改變貧困人群的教育觀念,是精準扶貧的關鍵,應通過學校動員和媒體宣傳教育的必要性和諸多好處,并且列舉一些真實、具體的通過接受教育改變自身命運的事例,讓“知識改變命運”的理念深入人心。
讓產業扶貧成為群眾脫貧有效途徑
嶄新的通村公路蜿蜒至樂素河鎮方家溝村,40歲的貧困戶張順軍正和妻子坐在門口臺階上聊天。調研組一下車就直奔他家,和張順軍聊了起來。“家里幾口人,生活怎么樣?”調研組成員、九三學社北京市委科技服務工作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工學院教授高振江問。
4月9日,調研組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振江走訪貧困戶張順軍。
“我家有5口人,平時在外面靠挖隧道掙錢,一天有70多元,每月有兩三千的工資。但是由于前妻愛賭博,把家底輸光了,還欠了一堆外債。”
“你們家有多少畝地,種什么作物?”
“我家有耕地7.26畝,林地126畝。平時耕地種些玉米、麥子,林地種些魔芋銀杏,但是沒有形成規模,收益很少。”
“方家溝村村域面積14平方公里,轄8個村民小組。全村耕地面積1792畝,退耕還林2200畝,林地面積20367畝,主要以發展七葉樹、天麻、豬苓、勞務輸出等產業為主。”樂素河鎮黨委書記高志勇說。
“方家溝村擁有非常好的仿生態種植優勢,關鍵在于選準發展的項目。該村擁有兩萬多畝林地,產業發展可以林下經濟為主。”高振江說,“農村產業發展不一定要走‘短、平、快’的路線,要長線、短線相結合,結合當地實際情況以技術帶動做示范點。以點帶面,以戶帶村,整體推進。農產品生產出來后,要經過好的初加工技術把好的原料加工成好的商品。既要有好的種植業、養殖業,也要有好的加工業。好的加工技術把好原料加工成好商品才能增收,可以推進產地初加工技術,例如香菇適時采摘,通過簡單干燥技術初加工后,就可以解決長期儲存的問題。”
4月9日,調研組專家、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振江走訪貧困戶騫遠財家。
“聽完您的反饋意見,我一下子覺得思路開闊很多。希望九三學社中央多到我們村走走看看,為我們找問題、出主意、想辦法,促進我們盡快脫貧致富。”高志勇說。
“產業發展在脫貧攻堅中具有‘造血’功能。但是,很多貧困鎮、村干部群眾覺得致富無門、增收無路。其根源在于對經濟發展形勢判斷不清、對鄉村優勢挖掘不足和各類信息獲取的不對稱。”調研組成員、中國農業大學團委書記張銀說。
調研組認為,打好新時期扶貧攻堅戰,需要進一步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篩選產業發展好、經濟效益佳的產業大戶、龍頭企業與貧困地區干部群眾進行洽談對接。這既可以促使市場主體了解貧困村的地域條件、資源稟賦和發展思路,萌發合作意向,又讓貧困村干部群眾了解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前景。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讓一個人掉隊。”九三學社將準確把握脫貧攻堅民主監督的新形勢新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貢獻力量。(楊琴冬子)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貧困 調研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