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引入共享模式讓應聘體檢不再折騰
“一家單位都沒談成,卻先抽了四五管血體檢,不是應該先面試談談薪金待遇,再體檢嗎?”眼下進入招聘季,在一個網上求職論壇里,這條帖子引來了近百條留言。記者調查發現,先體檢后面試并非個例,且成為部分單位常用的招聘流程。人社部門則表示,現行法規并未對招聘流程做出規定,有勞動就業專家表示,建議用人單位招聘標準化,以及體檢結果通用,使招聘更具人性化。(3月20日新京報)
用人單位招聘新人,身體狀態自然是個必要的考量因素,想應聘先體檢本身無可厚非;要求應聘者面試之前先體檢,把可能健康狀況不達標者先行排除,可以減少招聘過程中人力、物力、精力的消耗,同樣未必完全不能理解。
問題是,就應聘者而言,面試之后有了一定的把握再面試,既科學也經濟;沒面試先體檢,面試后卻又被淘汰了,委實是沒意義的折騰,還得為此花“冤枉錢”;而趕場子應聘一次又一次重復體檢,有這個必要嗎?答案不言自明。
在沒有明確約束性規定的情況下,用人單位多替應聘者著想,改面試前體檢為面試之后,固然是個可行辦法,也是人性化的體現,但指望所有單位都能有這樣的姿態卻未必現實。破解這一矛盾的最佳選擇或是引發共享思維和模式。
一方面,畢業生出校門不妨統一安排權威醫療機構體檢,賦予體檢結果在一定時間內通用的效力,應聘時可以跟學歷證明等一起作為資格審查的硬件材料;另一方面,可由人力資源部門或人才市場統一為應聘者組織體檢,體檢結果同樣在一定時效內成為應聘“通行證”;或者由權威部門確定有資質醫療機構清單,但凡由此出具的體檢證明,若無特殊原因相關單位應認可其有效性。
統一體檢、體檢結果共享,既可以降低就業應聘成本,減少應聘者不必要的折騰,也可以減少招人單位的招錄成本支出,可以達成雙贏格局。更可期待的是,此舉有望規避過去曾經出現的極個別單位在體檢關“做手腳”,或以體檢不合格為借口,拒絕錄用筆試面試成績過關者的做法,有效地遏制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蘿卜招聘”,因而,值得有關方面研究出臺相應的規則。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體檢 應聘 面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