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制度反腐學者:監察體制改革避免“同體監督”

2018年03月21日 08:45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制度反腐學者和紀檢監察實務專家李永忠接受新京報專訪

監察體制改革避免“同體監督”

點擊進入下一頁

3月20日,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經表決,通過了監察法。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 攝

昨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監察法》,確立國家監察委員會是最高監察機關。這標志著我國朝著建立集中統一、權威高效的中國特色國家監察體制邁出了重要一步,將真正實現監察全覆蓋、監督無死角。制度反腐學者和紀檢監察實務專家李永忠表示,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不僅整合了辦案力量和監督資源,更重要的是使監察權成為獨立于行政權之外的一種權力,對于過去監督權隸屬于行政權這樣一個不科學的權力結構進行了分解,使同體監督變成異體監督。

歷史上即有監察權行政權分立

新京報:十二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李建國作監察法草案說明時表示,這次監察體制改革確立的監察制度,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制度文化,是對中國歷史上監察制度的一種借鑒。中國歷史上的監察制度有哪些可以借鑒的地方?

李永忠:古代中央集權的建立和延續主要得益于兩個制度,一個是隋唐開啟的科舉制度,另一個就是古代的監察制度,監察機構與行政機構分立,御史大夫、監郡監縣御史則負責監督。監察權與行政權相互制約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歷朝歷代吏治的好壞。

舉個例子,漢武帝時期,用相當于縣委書記的“小官”——刺史,年俸才600石,去監督相當于省委書記的“大官”——郡守,年俸達2000石,一個刺史要同時監督幾個郡守,效果卻很好,漢武帝曾說過“以小治大,內外相維”。

回顧歷史,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監察權與行政權是否分立,很重要。

新京報:新中國成立后我國最早設立的監察機構有哪些特點?

李永忠:1927年4月,中共五大設立中央監察委員會,這是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前身。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次會議決定成立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1954年9月,政務院改為國務院,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改為國務院監察部。

從名稱中就可以看出來,這個時期的人民監察委員會,先后設置在政務院、國務院下面,也就是說,都是在行政序列中,并沒有實現監察權與行政權的分立。

合署辦公讓紀委工作受到拖累

新京報:“文革”后,中紀委、監察部分別于1978年、1986年恢復重建,這時的監察體制呢?

李永忠: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功績,我認為不僅在解放思想上,而且在黨內權力的分解上。重建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就是黨內權力科學分解的重要一環。當時,鄧小平就提出,“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下決心“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1986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設立監察部。1987年7月,監察部正式掛牌辦公。當時,中央也試圖通過黨政分開來進行政改突破。

新京報:1993年1月,中紀委、監察部合署辦公,當時這個決定,是出于哪些方面考慮?

李永忠:1993年1月,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定,中央紀委、監察部開始合署辦公,實行一套工作機構,履行黨的紀律檢查和行政監察兩項職能的體制。這之后,全國各地的紀委和監察部門也陸續合署辦公。合署辦公的好處是力量集中、效率提升。

可是也引發了一個問題。由于監察部門還是在政府序列里,合署后只好走上擴大外延,縮小內涵的做法。主要職責由監督專門機關,逐步向辦案機關,以至于向糾風、執法、效能等部門工作轉移。以至于效能監察成了中央紀委的一個重要室。而且,由于監察部門的地位不高,是政府的一個部門,合署后某種程度也拖累了紀委——黨代會選舉產生的黨內監督專門機關的地位,使紀委的外延工作越來越多,監督的內涵職責越來越小,使監督的關口不但沒能前移,而且不斷后撤。

許多腐敗問題源于“權力配置不科學”

新京報:你覺得腐敗現象存在,是因為哪些問題?

李永忠:這么多年來,幾乎沒有一個主要領導的腐敗問題是由同級紀委監督檢舉揭發出來的,這個客觀現實足以證明監察體制存在的問題。當年,山東省泰安市原市委書記胡建學就說過:官做到我這一級,就沒有什么監督的了。江西的胡長清也講過,組織的管理和監督對他而言,如同是“牛欄關貓,進出自由”。《永遠在路上》專題片中有很多貪官的懺悔,其中,四川省委原副書記李春城的懺悔有兩句很深刻,“人生都是現場直播,沒有辦法重來”,“認真地分析自己的罪錯,我不得不面對這個現實,就是這些罪行和錯誤發生在我身上,它居然帶有必然性!”

分析這些貪官的心態,可以明白,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為,雖然跟個人素質有關,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不科學的權力結構和不合理的選人用人體制。如果反腐只停留于抓貪官,不從改革權力結構入手,那么還是會陷入割韭菜的局面。習近平總書記就深刻指出“腐敗的本質是權力出軌、越軌”,“許多腐敗問題源于‘權力配置不科學’”。

新京報:那么這次監察體制改革,是不是解決了“權力配置不科學”的問題?

李永忠:2016年11月,中辦印發的《關于在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開展國家監察體制改革試點方案》中,有一句話很重要,“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改革”。為什么這樣講呢?因為國家監察體制改革不僅僅整合了辦案力量和監督資源,更重要的是使監察權成為獨立于行政權之外的一種權力,對于過去監督權隸屬于行政權這樣一個不科學的權力結構進行了分解,使同體監督變成異體監督,國家公職人員都能受到相對獨立的國家監察機關的嚴格監督。

我20多年前就分析過同體監督的弊端,并創造了異體監督這一詞組。基本原理就是:再鋒利的刀刃,也砍不了自己的刀把。由于監察機關一直在政府序列中,是政府的職能部門,按照當時的《行政監察法》,縣級以上地方各級政府監察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監察工作,對本級政府和上一級監察機關負責并報告工作,監察業務以上級監察機關領導為主。而且,一些地區監察機關的人事、財務等都由地方政府控制,導致監察機關缺乏獨立性,陷入了“同體監督”的困境。

監察委體制突破“雙重領導”框架

新京報:此番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的監察法,對于解決“權力配置不科學”問題,有哪些突破?

李永忠:監察法一個重大突破就在于,異體監督破題,法律明確規定“國家監察委員會領導地方各級監察委員會的工作,上級監察委員會領導下級監察委員會的工作”,上述對于領導體制的規定,突破了原來的“雙重領導”的框架,也擺脫了“同體監督”痼疾。

十八大以來的高壓反腐,使反腐敗斗爭的壓倒性態勢已形成,這為監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奠定了社會基礎;監察法頒布實施,又將為監察體制改革提供制度支撐。隨著權力結構的改革和完善,將有利于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將有利于保證看得見的管得著,頂得住的站得住,干得好的上得去。這就是進入新時代,我們通過深入開展反腐敗工作,從而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的關鍵所在。

新京報記者 王姝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監察 監督 制度 體制改革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AⅤ在线观看 | 日韩一本之道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A级情欲片在线观看 | 日本在线中文字幕第一视频 | 在线观看亚洲精品福利片 | 免费国产高清精品一区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