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物理學家霍金去世 數十萬微博網友自發留言緬懷
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去世
享年76歲;21歲時被診斷患運動神經元疾病;代表作《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
最讓我感慨的是,他身體的殘疾程度是罕見的,但思想卻在遨游太空、光速飛行,走得比誰都遠。相比之下,我們很多普通人,身體健壯,思想卻一輩子坐在輪椅里。 ——作家劉慈欣
新京報訊 (記者么思齊)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14日凌晨在英國劍橋的家中去世,享年76歲。
據《衛報》報道,霍金家人當天早上發表了一份聲明,聲明中說:“我們親愛的父親今天去世了。他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也是一位非凡的人,他的工作和遺產將會持續多年。他的勇氣和堅持,以及他的才華和幽默激勵了全世界的人們。他曾經說過,如果這個宇宙不是你所愛的人的家園,那它就不是一個宇宙。我們將永遠懷念他。”
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國牛津,畢業于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并獲劍橋大學博士學位。代表作品有《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大設計》等。去世前,霍金任劍橋大學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
霍金在21歲時被診斷出患有運動神經元疾病,該病是一種不尋常的早發性、慢發性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癥,俗稱“漸凍癥”。當時,醫生稱他只有兩年的壽命。但醫生的預測并不準確,霍金繼續生活工作了幾十年。他有過兩次婚姻,育有3名子女。
由于運動神經元疾病,霍金的身體逐漸癱瘓。去世前已全身癱瘓、不能發聲,必須依賴語音合成器來與其他人通話。
霍金一生做出過很多重要貢獻,最主要的是他與羅杰·彭羅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彭羅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關于黑洞輻射的理論性預測(又稱霍金蒸發理論)。霍金還是皇家藝術學會的榮譽院士、羅馬教皇學院的終身會員,以及美國總統最高文職獎章——自由總統獎章的獲得者。
霍金曾分別于1985年、2002年和2006年3次到訪中國。2016年4月12日,霍金開通微博并向中國網友問好,短短一天微博粉絲突破200萬,截至昨日,粉絲數量已達480多萬。
■ 成就
“繼愛因斯坦后社會影響最大的科學家”
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介紹,奇點定理、霍金蒸發理論(又稱黑洞蒸發)和關于宇宙量子起源的研究是霍金一生的三大學術貢獻,《時間簡史》等科普著作更啟發了公眾對宇宙的興趣。
發現“黑洞并不黑”
“霍金第一大學術貢獻是他還在讀博士時,和物理學家羅杰·彭羅斯一起證明的奇點定理。”李淼解釋稱,奇點定理認為宇宙一定起源于一個奇點,在這個點上,空間和時間消失,物質密度無限大,物理學定律全部失效,包括通常用來研究宇宙的愛因斯坦相對論、萬有引力理論在奇點附近也失效了。過去,物理學家一直致力于把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結合起來,但都沒有完全成功,奇點定理側重研究二者的融合。
李淼認為,霍金對物理學的第二大貢獻是上世紀70年代初獨立發現了黑洞有輻射,黑洞并不黑。“通常我們認為黑洞是完全黑的,不會發光,但是霍金把量子力學應用到黑洞附近,發現了黑洞并不黑,會輻射包括光在內的所有基本粒子,后來這種現象被稱為霍金蒸發或黑洞蒸發。”
目前天文學家尚未觀測到這種輻射,也就是說霍金蒸發理論還沒有被證實。李淼表示,原因在于黑洞質量通常比較大,至少是太陽的幾倍,根據霍金的研究,黑洞質量越大,輻射速度就越小,溫度就越低。比如一個幾倍于太陽質量的黑洞,溫度只有一千萬分之一度(絕對溫度),遠遠低于無所不在的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只有當黑洞的溫度高于微波背景輻射的溫度,才有被觀測到的可能。“但是物理學界仍然普遍認可這一理論。而且這一發現,也讓物理學家更加重視研究量子力學和愛因斯坦相對論的融合。”
李淼表示,霍金關于宇宙量子起源的研究目前尚未得到物理學界普遍認可,但影響依然很大,所以可看作霍金的第三大學術貢獻。“他認為宇宙不需要設定原始狀態,宇宙是自洽的,是通過量子漲落蹦出來的,這一理論被稱為無界理論。”
李淼認為,霍金一生對物理學研究有三大貢獻,其中奇點定理和霍金蒸發理論已被全球物理學家普遍接受,而關于宇宙的量子起源研究目前尚未得到物理學界認可。
貢獻更多在社會意義
李淼認為,除學術成就外,霍金對人類的貢獻更多在于其社會意義。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余種文字,出版逾1000余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在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
“雖然書中內容并不通俗易懂,但引發了很多人對科學特別是天體物理、天文學的興趣和探索宇宙的熱情。”李淼表示,霍金后期學術成果較少,一年只發表一兩篇學術論文,對物理學界影響力已遠不如從前,但社會影響力和貢獻很大,“可能是繼愛因斯坦之后在公眾社會影響最大的科學家。”
新京報記者 許雯
■ 綜述
3次到訪中國掀起“霍金熱”
1985年,時年43歲的霍金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之邀首次來到中國。此次中國之行,霍金做了兩次演講,一次關于黑洞形成的理論,一次關于“時間為什么總是向前”。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回憶,自己曾多次在學術場合見到霍金,其中就包括霍金首次來華,“他坐在輪椅上,在助手的幫助下艱難登臺。”
黑洞蒸發理論帶給科幻創作很多啟示
2002年8月,霍金受著名數學家丘成桐之邀再次到訪中國。在杭州舉行的弦理論國際會議上,霍金進行了題為“膜的新奇世界”的演講。據媒體報道,演講一直持續到當天下午1點,3000多人的會場直到演講結束仍然座無虛席。演講結束后,會議廳響起了長達5分鐘的掌聲。
時隔四年,霍金于2006年6月再訪中國,前往北京參加國際弦理論大會并講述“宇宙傳奇”。霍金當時說:“雖然我的身體受到嚴重限制,但我的思想可以自由地回到時間的開端,進入宇宙的黑洞。對于人的精神而言,不存在任何限制。”
霍金每次到訪中國都掀起了不小的“霍金熱”。中國著名科幻作家、科幻小說《三體》的作者劉慈欣就是霍金的“粉絲”。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己的創作受霍金影響頗深,霍金在宇宙學上有深入研究,普通人很難真正理解。他關于黑洞蒸發等的研究成果,給科幻創作帶來很多啟示。
數十萬微博網友自發留言緬懷
霍金在中國的擁躉不只劉慈欣一個。2016年4月,霍金開通新浪微博,時至今日粉絲已達480多萬。昨日,數十萬微博網友自發在他的微博頁面留言緬懷。
霍金的微博定格在2017年11月24日。他生前最后一篇微博中回答了王俊凱的問題,他說“他的提問讓我看到了中國千禧一代的年輕人對未來的思考和好奇心。我希望,當你們追求科學及其他創意時,如此的好奇心和自信可以延續下去。”
新京報記者 許雯 戴軒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霍金 黑洞 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