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觀察 觀察
股票投資微信群步步陷阱 老股民被坑一百萬
長沙晚報訊(記者 舒元臻)對于家住芙蓉北路的長沙股民季女士來說,因為一次錯誤的百萬“投資”讓她既傷了銀子又傷了腦子,家里還鬧得雞飛狗跳。是什么樣的“投資”竟讓一位老股民栽了這么大的跟頭?騙子套路有多少?投資者又該如何避免掉進騙局?
進群討論買股 老股民掉進“投資陷阱”
股齡不短的季女士熱衷投資理財,但缺乏證券投資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因此十分渴望獲得投資專家的幫助。去年4月份,在上海某證券投資資訊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推銷員多次電話推銷下,季女士與公司建立起了聯系,這成了噩夢的開端。
“我先是被拉進了一個有幾百人的討論股票投資的微信群,群里經常在頭一天的下午收盤后發布一些第二天開盤就大漲的所謂公司布局的股票。但是公司說要想買到這些股票,必須成為公司的客戶,全額是58800元,可以先交一半。”季女士告訴記者,自己將29400元以服務費名義轉到了該公司對公賬戶后,被移出了第一次加入的微信大群,加入了VIP微信群,然而還是買不了那些所謂的公司布局的股票。此后公司又表示,必須交158800元成為VIP至尊客戶,季女士也照做了。
然而現實卻是那么骨感。季女士最終的投資虧損與公司事前宣稱的高額回報大相徑庭。“公司解釋說,資金從A股市場抽出來用于布局一個大項目,預期收益可達到108%,收益非常可觀。”為了獲得可觀收益,季女士在公司帶領下來到長沙一家融資公司融資500萬元,并開通了證券賬戶的新三板投資權限。幾天后,公司方面通過電話附帶微信指揮季女士操作,并索要了她的股轉A股東代碼。之后,季女士按照公司說的價格和發給她的約定號、股東號、席位號等,輸入新三板交易系統完成了總值100.1萬元(手續費除外)的海富特(代碼:838154)的交易。
環環相扣 過程中露出了馬腳
“事實上,直到今年1月中旬因家里有急事需要用這筆錢了,才發現是個騙局,對方也一直推卸責任。”季女士無奈地說。
從季女士所述,記者也發現了這看起來環環相扣的騙局其實問題多多。首先,要求“參與項目者人品要過硬,對于布局的此次項目要嚴格保密”,這基本就切斷了季女士咨詢外界的機會;其次,公司違規擅自變更投資顧問,甚至安排不具備證券投資咨詢從業資質的員工提供證券投資咨詢服務;再者,公司在提供投資建議前未對季女士開展風險承受能力評估,相反用捏造事實、高收益誘導等手段惡意提供不實的投資信息,并故意隱瞞高風險的事實。正是這樣的環環相扣,讓對新三板股票投資風險和交易規則一無所知的季女士完成了對新三板股票的巨額購買。
讓季女士掉進坑里的新三板是個什么情況?“自然人投資者是要求客戶賬戶內前一交易日日終資產總值(含資金、證券、基金、券商理財)在500萬元以上;并且有兩年以上證券投資經驗(含新三板交易經驗)。”昨日一私募基金公司資深人士告訴記者,這也是在投資前上述公司要帶著季女士去融資的原因。
賺錢提防騙局 克制貪婪勿惹禍端
“首先,當前情況下很多投資者在碰到投資理財問題時并不是很懂,因此從心態上來說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或者相信遠遠超過正常投資利潤的情況,這是不符合正常市場邏輯的。”湖南元端律師事務所主任袁嘯昨日指出。
袁嘯認為,對于代客理財抑或是金融產品,金融監管環境越來越規范,無論是操作主體還是手法都是非常規范的,因此盡量找規范的金融機構,這些金融機構的合法資質備案在權威機構如證監局、保監局、銀監局等都可以查到,包括從業人員資格也能夠查到,這是分辨真假投資機構比較重要的手段。
“大部分騙局都是利用了投資者的貪婪,因此他們會采取一些非正規的手段,讓投資者覺得有內幕,而事實上在目前監管環境下正規的機構是不敢鋌而走險的;因此不要輕信這種故作神秘、引導客戶走不正規途徑或是使用不正規手段獲取利益的機構和從業人員,這種機構比正規機構風險要高得多。”袁嘯提醒投資者,正規機構在業務辦理流程中也一般都會根據監管要求,采取錄音、錄像等手段進行操作,流程管理和風控手段是否完善,也是鑒別方式之一,很多虛假投資機構則會采取主動簡化甚至根本沒有上述操作流程管理,投資者可能感覺比較簡便快捷,但這恰恰是辨別真假投資機構的另一個方面。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投資 女士 微信 股民 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