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時時播報 時時播報

兩會綜述:原始創新“補短板” 科技專家話改革

2018年03月05日 16:40 | 來源:中新網
分享到: 

(兩會綜述)原始創新“補短板” 科技專家話改革

中新社北京3月5日電 (周乾憲)中國科技部部長萬鋼近日指出,中國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但原始創新能力仍然較弱。如何補齊基礎研究的短板,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全國兩會期間,來自科技領域的多位全國政協委員從不同角度開出了“藥方”,為中國科研機制改革建言獻策。

——立項評審以創新為標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指出,科技評價指標過于分散、缺乏合理分類,激勵機制流于表面等,一直是科技界呼吁解決的“老大難”問題,應建立科學、合理、重實質的科技評價體系。

“以創新作為立項評審的首要標準,加大對交叉學科的支持。”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遙感與數字地球研究所副所長顧行發認為,不同學科的交叉研究是新學科的生長點,也是孕育源頭創新的“溫床”。要大力支持可能獲得新發現、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技術的交叉學科項目,規范保護“非共識項目”和“風險項目”。

“與其他研究相比,基礎研究周期比較長。”顧行發說,績效評估指標要體現純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差異,要有利于長期性、集體性科學研究工作的持續性開展,避免急功近利,克服“小、散、雜、低水平重復”等問題。

——人才評價不唯論文

顧行發說,應改變“重量輕質”“重形式輕實質”的人才考核評價體系,不再簡單地以發表論文期刊級別、數量以及項目成果作為評價標準,更要注重科研成果影響力和實際價值,重視基礎科學研究。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所長徐旭東提出兩點建議:一是要將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試驗推廣等分類評價,不能用刊物影響因子、經濟效益之類的簡單量化標準;二是要注重不同科學技術問題的“個性特征”,只有充分了解特定領域的發展水平、難點所在,認真研究,才能較恰當地“掂量”出成果的價值和水平。

——全球視野謀合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高杰認為,中國在某些重點領域還處在國際主流圈外,國際合作水平還需要根本性的提高。在他所從事的高能物理與核物理研究領域,中國尚未加入世界一流的國際科學合作組織,例如歐洲核子中心CERN等。

國務院日前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把中國建設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對此,高杰表示,“這就更需要注意融入國際科學合作主流,通過合作收獲研究果實。”

“同時要注重吸引海外頂尖基礎研究人才和團隊,在成果評價和待遇水平上向國際水準看齊。”高杰建議加強涵養僑海高端智力資源,設立“中國海外學人中心”,組織召開“世界華人科學技術大會”,為尚未歸國發展的海外學人回國學術交流搭建服務平臺。

編輯:秦云

關鍵詞:原始創新 科技創新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品国语原创 | 亚洲精品国产官网 | 天天综合久久综合影院 | 中文字幕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 最新午夜视频精品视在线播放 |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播放影院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