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別讓“殺熟”殺死大數據
最近,有網友自述了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據了解,他經常通過某旅行服務網站訂某個特定酒店的房間,長年價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過前臺了解到,淡季的價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賬號查詢后發現,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賬號去查,還是380元。(《科技日報》2月28日)
對于互聯網和大數據,人們有著一種天然好感,想不到竟然存在這樣的“殺熟”現象。從網友反饋來看,這種情況十分普遍。比如,“我和同學打車,我們的路線和車型差不多,我要比他們貴五六塊”“選好機票后取消,再選那個機票,價格立馬上漲,甚至翻倍”……正如歌中所唱,最懂你的人傷你最深。
大數據本身沒有罪惡。然而,大數據的出現與成長一直伴隨著各種懷疑和憂戚,事實也證明這一切并非杞人憂天。“殺熟”是新表現,但就“殺熟”本身來說,卻是老問題。在本質上,大數據“殺熟”與傳統經濟的“殺熟”并無區別,體現的是一種滯后的商業文明,反映的是一種落后的商業倫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過,在有些人眼中,在愛財取財這條路上,只恨無道,不分什么大道小道、正道邪道。
大數據“殺熟”,“殺”的是消費者,又何嘗不是整個行業?人們對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有著一種初戀的感覺,亦如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哪怕有一些問題,也以瑕不掩瑜為由選擇性忽視了。這種輿論好感,是新經濟發展的最大助力。當我們感慨沒有包容審慎就沒有微信時,是整個互聯網經濟的常態。現在,發生大數據“殺熟”現象,看似掙了一點小錢,但長此以往,只會透支輿論信任,最終讓整個行業的未來遭受打擊。
有人可能想問,現在實體經濟領域已經很少出現“殺熟”了,而大數據“殺熟”是不是說明現在新經濟領域的商業倫理尤其不堪?問題確實需要重視,但也不能說新經濟在商業倫理上就尤其不堪。“殺熟”從傳統經濟轉向新經濟,更多的是因為傳統經濟領域已經逐漸形成了一套相對有效的約束體系,越來越不具備“殺熟”的空間。但新經濟不同,由于大數據本身的特點具有相當的迷惑性,而在對平臺的監管也有不足,這在事實上提供了“殺熟”空間。
面對大數據“殺熟”,理性的態度不是“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大數據技術普及是大勢所趨,有利于實現與滿足美好生活需要。當下更重要的,還是針對問題拿出有力有效的辦法,防止大數據傷人吃人。解決這個問題,很難畢其功于一役,監管部門必須從制度上重視,真正寫好抓常抓細抓長的文章;消費者也要擦亮眼睛,學會“有態度的消費”;新經濟行業更應該增強行業自律,維護行業形象。值得一提的是,別因大數據“殺熟”殺死大數據,輿論要有理性態度,大數據本身更要有清醒態度——行業發展離不開輿論支持,損人到最后必然損己。
大數據“殺熟”不過是老問題的新表現,確實需要引起重視,但不必過分緊張,不要因此對大數據失去信心。商業倫理的塑造,商業秩序的形成,從來都不容易。可以預言的是,在新經濟發展中,在大數據應用中,還會出現一些新問題。真正的高手從來都不懼怕問題,而是見縫插針地點破問題,見招拆招地解決問題。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大數據 殺熟 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