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8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讀原創 讀原創
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圍繞騰格里沙漠污染治理監督性調研記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資料圖 鳥類在寧夏中衛市騰格里湖濕地飛翔。新華社記者 劉泉龍 攝
過去五年間,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工作努力的方向就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了這個目標,人資環委帶領委員走進深山森林、聚焦河湖濕地、關注海洋灘涂、考察草原農田、調研沙漠戈壁,致敬自然、捍衛綠色、宣戰污染。
用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賈治邦的話說:五年來,人資環委員會圍繞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等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環境問題開展系列調研,為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積極建言獻策,有效發揮了人民政協作為協商民主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
回首過去的五年,人資環委的委員們印象最深的是五年來為環境污染治理建言獻策時的急迫心情,最開心的是看到如今綠水青山得到有效保護,污染防治攻堅戰取得了階段性勝利;而人資環委辦公室的同志們最難忘的是組織服務那次“騰格里沙漠污染”監督性專題調研的經歷。
監督性調研,補齊多年民主監督短板的試水
這一次監督性專題調研之所以令政協的同志記憶猶新,在于這既是一次人民政協旗幟鮮明向污染宣戰、助力打贏環境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調研活動,又是第一次帶著民主監督的職能使命,補齊多年民主監督短板的有益探索。
騰格里,意思是天一樣遼闊。
騰格里沙漠位于內蒙古自治區、甘肅省、寧夏回族自治區交界處,南北長240公里,東西寬160公里,總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為中國第四大沙漠。
天一樣遼闊的“騰格里”,既有著大漠孤煙、沙濤滾滾的獨特地貌風光,又是一個因單純追求經濟發展而被“犧牲”的典型———大量的化工企業將未經處理的污水源源不斷地排入騰格里,金黃色的細沙變成黑色,散發著臭味的凝結物嚴重污染了沙漠生態環境。
2014年,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被媒體曝光以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張高麗副總理等中央領導分別作出重要批示。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先后有過兩次重要批示。
次年的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上,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作報告時表示,將圍繞騰格里沙漠污染治理等問題,開展具有監督性的履職活動,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監督性調研”第一次作為政協履職手段出現在了常委會報告之中。
監督性調研,是全國政協于2015年開始探索的一項創新性舉措,被看作是破解多年來民主監督短板的一種嘗試,也是強化人民政協民主監督職能的重要抓手。
“之所以把騰格里沙漠的污染治理選做首次監督性調研的題目,主要有三個依據———中央關注、社會熱議、群眾關心。”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同志說,這次調研切實做到了當年常委會工作報告中提出“加強和改進政協民主監督,做到開展監督有計劃、有題目、有載體、有成效”的要求。
沒有花架子,這次監督性調研“不同以往”
為做好這次監督性調研,人資環委調研前進行了充分準備。此前一個多月時間,由全國政協副主席羅富和主持座談會,邀請最高人民檢察院、發改委、監察部、國土部、環保部等部門相關負責人向委員通報了騰格里沙漠污染治理的相關情況;并與《人民政協報》合作召開了“騰格里沙漠污染治理”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研討會,召集有關專家研討,從不同角度對騰格里沙漠污染事件始末、背后原因等進行了深入分析(本報2015年6月18日5版整版報道)。
“沙漠地區是我國自然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這種特殊的功能區,應該怎樣實現發展和保護的平衡?”帶著這個問題和思考,2015年7月13日至18日,全國政協人資環委副主任吳雙戰率領調研組,赴寧夏、內蒙古兩個自治區,深入騰格里沙漠污染最嚴重的中衛市和阿拉善盟開展實地調研。
“秉持政協第三方發聲的客觀立場,堅持調研求真務實,倡導委員仗義執言。”參與組織調研的人資環委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當時在調研過程中,除了實地察看和聽取地方相關部門介紹,還召開了當地媒體、企業和群眾參加的各層次座談會,通過明察暗訪、多方求證等方式,力求讓“監督性”充分體現。
“政府說能保障整改到位,有哪些實招?要做到從現在起,污染不再發生,有哪些有效的辦法?”
“處理這些污染問題,寧夏自己能不能解決?還需要國家層面解決哪些問題?”
“為什么29個整改問題,還有11個沒到位?能不能解決?什么時候解決?怎么解決?”
“我認為對于產生污染的企業,懲處力度還不夠,不足以產生重大震懾作用。”
如今回看當初的會議記錄,仍能夠感覺到當時委員們發言的直率、宣戰污染的迫切和民主監督的犀利。
“我們既然是開展監督性調研,就是要了解真實情況,和當地干部群眾一起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出實招解決問題,不搞花架子。”作為武警部隊原司令員,調研組組長吳雙戰展現出了雷霆萬鈞、雷厲風行的軍人作風。
實實在在地看、認認真真地談,該批評的不顧及情面,目的還是為了共同保護好騰格里沙漠。回想起兩年多前的這次調研,很多委員仍然感到這是一次“不同以往”的調研。這種“不同以往”主要體現在三種調研方式:一是走訪群眾;二是實地查看;三是和地方領導及有關部門座談討論。
調研組在寧夏中衛調研時,就曾派小分隊深入鄉村和農戶暗訪。事先不打招呼,由環保部西北督察中心熟悉寧夏、內蒙古情況的一位處長帶路,主要了解群眾是否知道污染事件,對當地政府污染治理的工作和效果是否滿意,還有什么希望和訴求等問題。
調研組共暗訪了3個村莊的30多家農戶,90%的群眾都表示知道這件事情,認為領導很重視,治理有效果;80%的群眾對治理成效表示滿意,希望騰格里沙漠不再被污染。
有效民主監督,重在提出建設性意見建議
“沒有一寸國土是多余的,即使是寸草不生的沙漠,也是自然生態系統重要的組成部分。”回想起看到騰格里“受傷”時滿目瘡痍的情形,很多政協委員和政協工作者至今感到“心疼”。
沒有花架子的調研開展得扎實有效,調研后反饋情況,既提出了批評性意見,更注重提出建設性建議,通過民主監督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調研形成的《關于騰格里沙漠污染治理情況的調研報告》,提出建立中央生態文明環境保護巡視制度;將沙漠生態修復提上議事日程;規范經濟開發區、工業園區布局和管理;探索紀檢監察和司法力量參與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等建議,得到了張高麗副總理的重要批示。
除了調研報告報送中共中央、國務院,調研過后,全國政協人資環委還向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反饋,提出了詳細的建設性意見,得到了地方黨政部門和主要領導同志的高度重視———
時任內蒙古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提出,“認真總結經驗,認真尋找差距和不足,切實做好騰格里沙漠污染治理工作,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對后期治理工作做好研究。”
時任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書記李建華提出,“認真汲取中衛工業園區污染事件的教訓,切實增強環保意識,本著對老百姓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堅決守住環境保護底線。”
作為首次監督性調研,試水過后的“實驗報告”也必須及時總結。調研完成后,人資環委按照俞正聲主席、張慶黎副主席兼秘書長在本報調研隨團報道(本報2015年7月30日5版)上的批示要求,多次召開座談會認真總結調研經驗,印送各專委會主任參閱,為日后政協開展監督性調研提供了有效借鑒。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調研 污染 騰格里沙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