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誠信為基,慈善捐贈方能行穩致遠
24日下午,國家發改委、人民銀行、民政部等40個部門聯合簽署并發布《關于對慈善捐贈領域相關主體實施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的合作備忘錄》,明確了2類激勵對象和5類懲戒對象,建立了慈善捐贈紅黑名單,這意味著慈善領域正式納入社會信用管理的總體范疇。(2月25日《北京青年報》)
慷慨捐贈、樂善好施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但近年來,在慈善捐贈中捐贈人“諾而不捐”、“多說少捐”以及受益人的失信行為時有發生,受到公眾的質疑,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此次國家發改委等部門發布的《合作備忘錄》,標志著將社會信用管理全面納入慈善捐贈領域,此舉必將受到社會的擁護與支持。
誠信是一種基礎性道德,是經濟社會正常運轉、人們生活正常進行的基本保障。良好的社會信用是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前提,是每個企業、事業單位和社會成員立足于社會的必要條件。而誠信缺失、不講信用,不僅危害經濟社會發展,破壞市場和社會秩序,而且損害社會公正,損害群眾利益,妨礙社會文明進步。慈善事業作為一種有益于社會與人群的社會公益事業,始終伴隨著人類文明社會進步而發展。具有公益和文明屬性的慈善事業,最應該講信用,重誠信,在慈善事業發展中不斷筑牢誠信這個基礎。
懲戒慈善捐贈失信行為十分必要。我們注意到,此次發布的《合作備忘錄》里面,明確點明對五類對象進行懲戒,在取得政府供應土地、乘坐飛機動車、購買非經營必須車輛等消費行為,對失信主體進行限制。所以加大失信懲戒力度,就是因為慈善捐贈中出現失信行為,社會影響更壞。只有讓失信違規者受到懲戒處罰,誠信行為也才能真正為每位公民所信仰。
懲戒慈善捐贈失信行為意在警示。對于捐贈人尤其是企業來說,在重要場合、重大事件中,公開作出捐贈的承諾,既是對慈善事業的支持,也是對企業的宣傳。但前提必須兌現作出的承諾。否則,就是對慈善事業的傷害,也是對企業形象的損壞。而現實生活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現的捐贈人失信現象,某種程度上就在于懲戒乏力,出臺并實施《合作備忘錄》,對五類失信對象進行懲戒,目的就是督促和鞭策失信者認清慈善捐贈的實質意義,進而自覺增強誠信意識和契約精神,守住誠信的底線,在維護社會正常運轉建設誠信社會中,學會用規則約束自己的行為,牢固樹立誠信的經營理念,牢記誠信是企業的生存之道,夯實信用基石,提升信用和信譽,助推社會和諧發展。
失信需要懲戒也需要激勵。此次發布的《合作備忘錄》里面,提到了慈善捐贈守信主體將享多重優惠。在激勵對象中,不僅包括在民政部門依法登記或認定、評估等級在4A以上的慈善組織,還包括有良好捐贈記錄的捐贈人,特別是在扶貧濟困領域有突出貢獻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激勵措施達26條之多。顯然,這是全面提升慈善事業的社會誠信水平之舉,目的是引導全社會在慈善捐贈中守信,進而促進慈善事業不斷健康發展。
慈善捐贈只有以誠信為基,方能使慈善事業行穩致遠。出臺并實施《合作備忘錄》,是誠信建設制度化在慈善領域的重要體現,有效實施好相關各項措施,有助于督促和引導捐贈人“兌現捐贈承諾”,進而筑牢慈善事業信任之基,激發慈善事業結出更多碩果。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慈善 捐贈 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