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水乳交融的兩岸“中國年”
俗語說,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農歷新年剛過,這個兩岸人民共享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是中國人團員歡聚之日。隨著兩岸文化交流細化、兩岸民眾心靈共融,兩岸的“年味”,也顯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海峽風”春晚勁吹
中央電視臺春節(jié)聯歡晚會自1981年開播至今,廣受觀眾喜愛。守歲看春晚,已經成為全球華人期待的一件春節(jié)“新民俗”。合肥臺商協會會長、綠時代集團董事長黃宏洲說:“到大陸之后,我也跟著(大陸同胞)看起央視春晚,臺灣現在也有很多人喜歡除夕夜看央視春晚。”1989年,潘安邦成為第一位出現在央視春晚上的臺灣歌手。他演唱的《外婆的澎湖灣》也因此紅遍了大江南北。此后,隨著兩岸文化交流日漸親密,越來越多的臺灣藝人登陸央視春晚,也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媒體、觀眾關注央視春晚。據臺灣媒體報道,戊戌狗年春節(jié)聯歡晚會“海峽風”勁吹,創(chuàng)造了臺灣藝人亮相央視春晚的人數紀錄:共有10名藝人在春晚上與全球華人觀眾見面,其中天王周杰倫更是第5度登上春晚的舞臺。
今年央視春晚中,一個名為《回家》的小品引發(fā)了兩岸的廣泛關注。這則小品由臺灣著名演員張晨光創(chuàng)作出演,表達了臺胞思鄉(xiāng)的深情與歸鄉(xiāng)的歡悅。小品講述了一個臺灣的三口之家回大陸探親的故事。演員們的細膩表現,把一個“游子回家”的故事演繹得絲絲入扣、豐富而有層次。令人沒想到的是,故事的原型就是小品女主演方芳本人的真實家庭經歷。方芳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道出小品背后的故事:其實她的父親母親都是安徽全椒縣人,她之所以想到了回家這樣一個節(jié)目立意,就是因為看到父親生前一直渴望回家,她希望能夠通過這個作品,達成父輩們終其一生未能完成的心愿。
“我是抗戰(zhàn)老兵后代,特別能體會我爺爺每次吃飯喝酒時的感觸。我第一次代表他回老家山東齊河探親,帶回老家的照片,爺爺難過得哭了。我從老家門口挖了一瓢家鄉(xiāng)黃土,與老家地址一起放在臺北祖宗牌位旁邊,以告慰祖先,我們跟老家的根聯系在一起。也要保存給臺灣的子孫知道,我們就是中國人。”看完小品,臺生王同學深有感觸地說。
逛廟會爭奇斗艷
逛廟會,是過年的“老講究”。充滿傳統(tǒng)文化風味的廟會活動,也備受赴陸過年的臺灣朋友的青睞。而還有不少廟會將臺灣民俗風物也融入其中,讓兩岸年味水乳交融。
北京廠甸廟會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是傳統(tǒng)廟會中的一個“異類”。今年的廠甸廟會回歸了“文市”:不設小吃攤,而是以古籍文玩等文化體驗項目為主。
今年的廠甸廟會,取消了在陶然亭公園的分會場,全部集中在東西琉璃廠街舉辦。作為全北京唯一一家沒有小吃攤位的廟會,廠甸廟會主打文化體驗牌。主辦方依托一得閣、中國書店、戴月軒、榮寶齋等60余家琉璃廠文化商家,推出了年畫展、書法家現場寫福字、版畫制作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
“北京的琉璃廠,可謂兩岸聞名!”特意趕來逛廟會的胡先生說。胡先生的茶樓開設在北京著名的馬連道茶城,裝飾古色古香,體現著主人家對傳統(tǒng)文化的感知和熱愛。在胡先生看來,茶文化、書文化,都是中國人的寶貝。今年新春,他特意趕到廠甸廟會,購買不少文玩,還乘興與大陸朋友一道揮毫潑墨,寫了福字互贈。
琉璃廠的文化商家也借著廟會“吸粉”,擴大非遺項目的影響力。“我們推出的伴手禮———云頭艷墨汁和新春福墨,特別受歡迎。”國家級非遺項目一得閣墨汁制作技藝保護單位負責人表示。據統(tǒng)計,廟會期間,琉璃廠地區(qū)商家的營業(yè)收入均為往年的3至5倍以上,一得閣更是創(chuàng)造了一天接待近萬人次、營業(yè)收入增20倍的紀錄。
說起廟會,最著名的莫過于北京地壇廟會。1985年始辦至今,年年盛況空前,人潮堪比早高峰地鐵。而在地壇廟會寸土寸金的展位中,雷打不動留有一個區(qū)域,是給臺灣同胞的。
2月16日,大年初一,地壇涌進第一波逛廟會的人潮。第七屆臺灣映像魅力展也隨之開幕。數十家臺資企業(yè),囊括食品、文創(chuàng)、小吃等門類,一起迎接來自全球的熱情群眾。臺灣漂流木藝術團連續(xù)多年在地壇廟會獻上精彩的文藝演出,而其創(chuàng)始人楊品驊更是個在大陸打拼的臺灣少數民族。在他看來,能在這么多人面前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是最值得高興的事情。
在今年的地壇廟會上,一個攤位上簡單的招牌吸引了不少群眾駐足。“臺灣媳婦北京妞!”這樣的標語,讓人忍俊不禁。不少人都會停下腳步,跟這位熱情的北京大妞聊幾句,順便帶點臺灣特產回家。
“逛廟會,最開心的是孩子,沒看她都吃了一路了。”市民李女士笑著說。她手上牽著10歲的女兒正在跟臺灣純肉香腸“奮戰(zhàn)”。李女士說:“臺灣映像搞得很不錯,年年都有,有好多臺灣的當地特產,正好過年,可以買回去給家里老人也嘗嘗鮮。”
據了解,“地壇廟會———臺灣映像魅力展”活動自2011年開始,逐漸形成“東城品牌”,被國臺辦確定為“重點對臺交流項目”。“魅力展”活動陸續(xù)得到北京市臺辦、臺盟北京市委的參與,臺灣海峽旅游促進協會、頂新公益基金會、中華航空公司等眾多臺灣知名企業(yè)每年均以不同方式對這項活動給予支持。
享微信連接兩岸
春節(jié)還沒到,估計就已經有好多小朋友在掰著手指計算今年能收到多少紅包。隨著微信、淘寶等各大平臺紛紛推出自己的“紅包”,搶紅包的風潮從線下燃到線上,從大陸也燒到了臺灣,臺灣媒體和民眾也都注意到了大陸的紅包風潮,紛紛大呼羨慕。
除夕晚上,微信與央視春晚合作,主持人邀觀眾一起搖手機搶紅包,4個小時內,超過人民幣5億元“搖”向網友,要拿到紅包,還需透過社群分享,邀好友幫忙拆紅包。這一活動通過春晚的全球直播被臺灣民眾發(fā)現后,引發(fā)了一波不小的討論風潮。臺灣網友紛紛大呼羨慕,更有在陸求學的臺灣青年打出“搶紅包攻略”,向臺灣青年介紹大陸各大平臺的紅包怎么搶。
臺灣旺報等知名媒體紛紛撰文,討論大陸的搶紅包熱之余,更反思臺灣移動支付的“落后”。而臺灣普通網友,則關注的更加具體。由于臺灣版微信并不具備搶紅包功能,所以微信搶紅包成為在大陸求學、創(chuàng)業(yè)的臺灣青年過年的新時尚。
除此之外,微信小程序的開設,尤其是小程序游戲的火爆,也點燃了兩岸“小伙伴”的激情。“聽見兩個朋友商量要‘開房間’,我還想到別的地方去了,原來是他們幾個人要一起開房間打微信游戲‘坦克大戰(zhàn)’!”網友酷米說。從頭腦王者、跳一跳到坦克大戰(zhàn),微信上的小程序游戲吸引了無數兩岸年輕人的參與,也讓年輕人心中的隔閡消弭于無形。
“兩岸本來就是血脈相連、水乳交融的一家人,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宗,心之相系、情之相融,沒有什么力量能夠把兩岸同胞給人為割裂開來。”中國社科院臺灣研究所副研究員鐘厚濤說。兩岸交流30多年來,雙方交往領域之廣、社會聯系之密、利益交融之深,都是前所未有。在新的一年里,兩岸同胞將順勢而為,齊心協力,以更大的勇氣和魄力推動兩岸社會文化交流開啟新的征程。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臺灣 兩岸 春晚 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