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你的風雪歸程 他的十年守望
——新華社記者探訪雪山深處的鐵路守隧者
新華社長春2月11日電題:你的風雪歸程 他的十年守望——新華社記者探訪雪山深處的鐵路守隧者
新華社記者鄒聲文、郎秋紅
春節到來時,每一條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條路都有默默的守望者。
長白山北麓老松嶺,林海雪原最深處,連接東北三省東部廣大區域的圖(們)佳(木斯)線穿山而過。這里海拔1000多米,冬季氣溫經常低于-30℃,半年積雪,人跡罕至。
2006年,圖們工務段整合,駐守這里的班組撤走,冬季需要一人值守雪山上的兩個鐵路隧道。領導征求意見,沒人吭聲。當時47歲的趙修國說:“我來。”
一座雪山,一條鐵路,兩個隧道,他這一守,就是十多年。
隧道建于80多年前,老化嚴重,多處涌水,極寒中很快就凝結成冰,威脅過往列車的安全,必須及時清理。
清晨,當第一趟列車通過后,趙修國背上背包、拎上工具,離開住宿的小屋,踩著積雪向隧道進發。我們跟在他身后,一次次地掉進深深的雪窟里。他一邊拉起我們一邊說:“今冬雪小,以前積雪經常齊腰深,更不好走……”
頂部滲出的水滴,凝成一兩米的冰柱,懸掛在洞中;兩側涌出的水流,凍成數米寬的冰瀑,使隧道變窄;地面的涌水變成堅冰,一旦漫過一定高度,就會導致列車脫軌。
老趙知道自己的責任。一進隧道,他就打開頭燈,忙個不停:一會兒揮舞長桿,打掉洞頂的冰柱;一會兒手持鋼釬,剝落厚厚的冰瀑;一會兒掄起重重的鐵鎬,刨開地上堅硬的冰層……
長年在隧道勞動,老趙對腳下的鐵軌太熟悉了,不用燈,也能在軌道上穩步前行;他還練就了一雙異常靈敏的耳朵,僅憑聽,就能知道水情和冰害。
“干是一身汗,停是一身冰。”隧道寒氣逼人,剛待一會兒,我們的雙腳就凍得如針扎一樣疼。老趙卻忙得滿臉淌汗,摘下帽子、脫下棉衣,繼續清理隧道里的各種冰患。寒風一吹,發上的汗水很快又結成了冰花。
忙到中午一點多,才把上午的活兒干完。在隧道里待久了,誰都會覺得憋悶,但老趙說,他喜歡隧道。因為只有干活的時候,聽著涌水的流淌聲、冰塊的掉落聲、列車進洞前的鳴笛聲,他不會覺得寂寞。
老趙不怕累,怕寂寞。這里沒有工友,附近林場的人十多年前都已搬走。值守隧道的第一年,他一個人在山上呆了5個多月。下山后,妻子發現他話都不會說了。
12年時間,搭檔換了4個,只有老趙在一直堅守。雪山上的每一朵雪花、每一棵白樺,都見證了他的寂寞深深,也見證了他的孤獨守望。
有一年春節,雪下得特別大,一列火車行駛到半山坡爬不上來,列車和站臺相互呼叫,但因風雪太大,信號不清,十分危險。正在隧道中除冰的趙修國從對講機中聽到了雙方焦急的呼叫聲,趕緊扔下手中的鐵鎬,頂著風雪跑到附近的車站報信,最后加派機車才把列車牽引了上來……
這樣的英雄壯舉很少、很少。絕大多數時間里,他每天就是在風雪中進洞、出洞,刨冰、鏟冰,在小屋里做飯、吃飯,等車、值守……
當其他人扛不過寂寞的消磨而放棄,他卻將寂寞變成了習慣:天暖時,他就來到隧道口,把雪下雜亂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壘起來,壘得整整齊齊;極寒時,他就在屋里一遍一遍地擦桌子,擦灶臺,擦得锃亮照人;晚上實在無事可做,他就會看著墻上的掛鐘,指針在“滴答”聲中一圈一圈地走……
自從上了老松嶺雪山,春節時領導多次給他排過別的班,他都悄悄地換回來。他說,年輕人更怕寂寞,還是讓他們回家吧。
內向木訥的老趙,心中也有最深的牽掛,最柔軟的親情。因為,數百里外的家里,有賢惠的妻子,懂事的女兒,活潑的外孫。
還有放心不下的90歲的老父親。每次進山前,老趙都要在家里的小黑板上寫一句:“爸,我去頂班了。”老人記憶力減退,會經常哭著找兒子,只要看到這塊小黑板,就會安靜下來……
秋天飄雪時上山,春天雪融時下山,一個值守工期就是半年。每當列車經過,他總會靜靜地佇立、凝望那流動的車窗。他說,看到那些一閃而過的旅客和一張張笑臉,也能感受到他們與親人團聚的那種喜悅、幸福……
蔬菜只有上山時帶來的土豆、干豆皮。每天,老趙簡單炒一個菜,就能對付一天。桌前的鏡子上,貼著一張全家福。吃飯時,他時不時抬起頭,注視著照片上妻子、女兒,想象著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聊著……
今年,是老趙在雪山獨自度過的第十個春節。他說,過完這個春節,自己也快退休了,徹底告別相守十年的這座雪山、這些隧道……
夜晚的老松嶺,除了風聲,一片寂靜。老趙說,有人要回家,就有人要守望。雪山守隧人的信念,是這么樸實。
夜深了,老趙出門送我們。風雪中,他握著我們的手,依依不舍。他說,好久沒有跟人說過這么多話了。
林海雪原之上,銀河橫亙,繁星點點。無數平凡的星星,輝映成燦爛的星河。
越來越遠,老趙的身影也越來越小。他依然站在小屋前、站在雪原上,不停地向我們揮手……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新華社記者 探訪雪山深處的鐵路守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