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張雙南:做科學傳播是科學家“欠”公眾的
他是國家天文臺空間科學部首席科學家和X射線成像實驗室主任,熱衷在網絡上用科學的視角回應網友的各類問題,并在網絡直播平臺講解什么是引力波……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張雙南。作為熱衷科學傳播的科學家,張雙南在29日由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等單位主辦的“典贊·2017科普中國”活動中被網友評為“2017年十大科學傳播人物”之一。他為何如此熱衷為公眾“講述”科學?記者就此專訪了張雙南。
“為了回報公眾”
“為了回報公眾?!边@是張雙南在忙碌的科研工作之余熱衷科普的原因。在張雙南看來,科學家用于研究的經費主要來自國家財政撥款,本質上是納稅人的貢獻,所以科學研究是在花老百姓的錢??茖W家該如何回報公眾?張雙南認為,科學家努力進行科學研究工作,就是對公眾的長期回報。
“我的科學研究短期內很少能夠直接產生經濟效益,對老百姓的生活也不會帶來直接回報,所以如果老百姓愿意聽我‘講述’科學,我覺得這是我回報公眾的一種途徑?!睆堧p南認為,做科學傳播是科學家“欠”公眾的。
科學傳播并不簡單。張雙南認為,“甚至要比和科研同行交流難得多”。他說,公眾關心的問題很廣泛,常常超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領域,這就促使他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
“需要作出一點犧牲”
張雙南稱,自己除了在辦公室就是在實驗室做科學研究,“向公眾做科學傳播基本上就是我的業余活動”。張雙南在科學傳播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困難,比如,科學家的語言和媒體的語言常常出現錯位,報道的內容和科學家想表達的意思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最后往往是科學家‘背鍋’”。
這樣的誤會給科學家帶來了困擾,而且還可能引發更大的“危機”。張雙南告訴記者,誤會有時會讓科學家在同行中的聲譽受到影響。
張雙南認為,科學家和媒體的誤會可以通過有效溝通來解決,但在科研界的影響目前還沒有解決辦法。據他介紹,這種現象也被稱為“卡爾薩根效應”,在全世界普遍存在?!八?做科學傳播的科學家有時需要作出一點犧牲?!?/p>
關鍵在于教育
“隨著年齡的增加,科學素質就會減弱,特別是在偏遠地區,離開學校以后,學過的知識很多就過時了、忘記了。”這是張雙南長期從事科學傳播觀察到的現象。
最新的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結果顯示,2015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6.20%,但農村人口和婦女的科學素質水平提升較慢,農村人口的科學素質水平僅為1.70%,同期婦女的科學素質水平與同期男性公民相比差距進一步拉大。
張雙南認為,科學普及其實在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的過程中只起到補充的作用,關鍵還是要靠上學期間正確的科學教育,不僅要教科學知識,也要教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讓大家具有思辨能力,這樣即使離開學校也能有后續的學習能力,在面對科學流言和各種騙局的時候,使用科學的鑒別方法,就不容易被騙。(光明網記者 趙清建)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科學傳播 公眾 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