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以信任化解“鄰避效應”

2018年01月29日 15:18 | 作者:王金海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最近,環保部組織召開了一次別開生面的現場會,來自全國各地環保部門的領導與市民一起,實地了解大連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情況。大連寺兒溝污水處理廠、泰達垃圾焚燒發電廠、夏家河污泥處理廠等10多家群眾敏感的環保設施,常年向公眾開放,滿足公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參與權,讓污染治理設施在群眾監督之下運行,切實提升環境治理水平,有效化解了環保項目“鄰避效應”。

“鄰避效應”是指居民因擔心環保設施建設對身體健康、環境質量和資產價值等帶來負面影響,從而激發嫌惡情結,滋生“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心理,采取強烈情緒化的反對和抗爭行為。隨著生態環境保護的持續加強,各地迫切需要建設大量環保設施。例如,目前我國大中城市年均產生生活垃圾達1.61億噸,面臨“垃圾圍城”的威脅,建設垃圾處理項目迫在眉睫。然而,部分地方的環保項目出現了明顯的“鄰避效應”,甚至出現群體性事件。一個主要原因是群眾對污染物處理技術不了解,產生恐懼心理,一概排斥。

環保設施向公眾開放,這是政府部門轉變治理方式,增加信息公開度,取得社會信任度,破解“鄰避效應”的有效途徑。向社會公開信息也是環境治理相關企業的法定義務,是行業的準入要件和門檻。環保設施只有切實做好信息公開,透明開放,自覺接受公眾監督,才能真正取信于民,避免“鄰避效應”發生。

環保設施是重要的民生工程,推動相關設施向公眾開放,是提高全社會生態環境保護意識、形成環境共建共享局面的有效措施。主動邀請市民實地體驗城市污水、垃圾等環保設施的建設、運行情況,能夠凝聚共識、建立互信,將環境公開、政務公開之路引向縱深。為了讓公眾零距離了解環保設施,大連精心組織環保開放日活動,采取“政府引領、專家指導、公眾參與、動態調整”的方式,建立“行政組織、平臺公示”的雙向互動機制,推動了政府、企業、公眾之間形成互信、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營造了人人熱愛環保、人人參與環保的良好社會風尚。

“鄰避效應”往往并不是技術的問題,而是信任的問題,開放是最好的“化解劑”。不應以鄰為壑,而應敞開大門、以鄰為親,畢竟百聞不如一見。反思大連等地曾經因環保設施建設發生的群體事件,往往是因為有的地方漠視民意,對百姓的合理訴求不聞不問,最終形成民意的“堰塞湖”,導致矛盾升級。有的地方僅簡單地把環保利益等同于經濟補償,以為給錢就能解決鄰避問題,導致形成“沒錢便鬧,一鬧就停”的僵局。有效消除污水、垃圾等污染物處理設施常常遇到的“鄰避效應”,最重要的是促使建設營運企業與設施周邊居民形成利益共同體,增加設施周邊居民對污染物處理成效的獲得感。

以環境綜合治理替代單一的污染物處理,融污染物處理與休閑景觀建設、社區營造于一體,不失為一條利益共同體建設的新路子。把污染物處理場所變成吸引市民的社區活動中心等活動場所,把“閑人免進”的封閉場所變為向市民全天開放的城市客廳,有助于真正消除環保設施對周圍居民心理的負面影響,使得環保設施成為多方共贏的優質公共空間。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設施 環保 鄰避效應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性色AV福利片 | 香蕉久久AⅤ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第16页 | 少妇把腿扒开我添69式 | 亚洲欧美国产制服 | 亚洲午夜在线观看首页 | 中文字幕九九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