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旅行青蛙”刷屏,我們都假裝在修身養性
最近,一款名為“旅行青蛙”的小游戲爆火,“養呱曬呱”成為了朋友圈新式刷屏內容。網友們從“曬娃風”刮成了“曬蛙潮”。你只要給它收拾好行囊,它就會自動出門遠行。一段時間之后,青蛙會帶回來一些土特產,它也會在旅行途中給你郵寄一些明信片。但是,它出不出門、什么時候出門、什么時候回來,全都是隨機的。“基本上80%的時間,蛙都不在家”。(1月24日《現代快報》)
名曰“旅行青蛙”的小游戲,很特別也很尋常。恍惚之間,它很容易讓人們聯想起多年前風靡一時的“電子寵物”:同樣是以動物為主角的設定,同樣是無比糾結的飼護過程,同樣是不可預期的結局走向……可即便如此,所有人都知道,旅行青蛙并不是“電子寵物”,它更像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著自己的思想、性格和行事主張。玩家根本沒有辦法左右這只青蛙的行為,而只能作為“結果的被動接受者”,去理解和消化一只蛙的所作所為。
有別于傳統電子游戲對于人性操控欲、競爭欲的迎合,“旅行青蛙”完全是一副“聽天由命”的做派。那么,這款游戲的魅力到底在哪里?也許,在于其傳遞的隨性、自由的生活價值觀,以及風景與遠方的烏托邦式想象,人們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望著手機屏幕過過干癮也好;又或許,玩家們很享受其所帶來的獨特的心理體驗,那種百轉千回、愛恨交織的糾葛感,很虐心也很痛快。玩過這款游戲的人,很多自稱學會了放手、學會了成全,這儼然有了某種大徹大悟的玄奧了。
寂寞的人,巴望著蛙去蛙回,苦等著那無厘頭的明信片與土特產。此情此景,像極了一場全民性的cosplay狂歡。有人扮演“蛙爸爸”有人扮演“蛙媽媽”,他們都對任性的“蛙兒子”掛肚牽腸,卻又絲毫無可奈何。一片“兒大不中留”的嗟嘆中,所有人都在扮演著為人父為人母的苦情角色。說到底,這還是一款養成類游戲,養走了青蛙,養大了自己。朋友圈里,那些長吁短嘆的人,那些曬蛙念蛙的人,終將懷著不一樣的心態,回歸瑣碎的生活。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旅行青蛙 刷屏 修身養性 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