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好聲音 好聲音
辜勝阻:供給側改革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
□民建中央常務副主席 辜勝阻
前不久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如果說高速度增長更多依賴需求拉動,那么高質量發展則更多靠供給推動。2018年的經濟工作思路不僅聚焦于發展規模,更注重發展質量;不僅著力于需求側的總量收放,更注重供給側的結構優化。十九大報告提出第二個百年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現代化強國建設的基石是現代化經濟體系,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擺在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首位。報告明確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報告首次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是黨中央對過去發展歷程的科學總結,也是統籌考慮國內、國際發展大勢作出的重大判斷,是對中國經濟所處發展階段的新認知、新判斷和新戰略,旨在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加速各類現代化要素的投入和積累,全面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全社會創造力和發展活力,不斷增強我國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努力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其有利于解決經濟系統供給和需求結構性錯位、優化調整資源配置方式、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等,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強本固基。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現代化經濟體系的主線。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明晰其內涵和關鍵任務。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和“改革”三大關鍵詞,明確“創新驅動供給側”“優化供給結構”以及“改革引領制度供給”三大任務。第一,創新驅動供給側意味著動力轉換。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第二,優化經濟結構,就是要化解當前經濟的重大結構性失衡,打出“破”“立”“降”的政策“組合拳”。“破”“立”“降”可以說是2018年我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字經”,“破”和“降”是供給側結構調整的“減法”,“立”則是“加法”。第三,改革引領制度供給,關鍵是要激發企業家、科技人才與廣大干部三大關鍵少數群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例如,30多年前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就是典型的供給側制度創新。通過改革引領,形成新的制度供給,在勞動力、土地和資本等生產要素投入不變的情況下,使農業生產效率和資源配資效率大大提高,進而帶來了糧食產量井噴式的增長,使民眾告別了“票證經濟”。新時代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依然需要堅持從創新驅動供給側、優化供給結構以及改革引領制度供給三個層面入手。
具體來說,要采取以下五大舉措。
堅持創新驅動供給側,推動發展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與效率。供給側結構改革的關鍵在于提質增效,創新是提升質量和效率的根本動力。我國在2010年就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但是供給端仍存在大量低端生產、低劣產品、低效供給等問題,供需結構性失衡矛盾突出。必須把提高供給質量作為供給側改革的主攻方向,推進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中國創造根植于中國創新,中國質量依賴于中國創新,制造強國也來源于中國創新。顯然,創新是實現以上三大轉變的核心和關鍵,而只有實現三大轉變,才能最終實現高質量的經濟發展。智能手機行業是我國創新驅動供給側改革的成功案例,其中華為是科技創新的“領跑者”。華為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第一智能手機廠商”,主要得益于其堅持自主創新,據統計,華為堅持每年至少將銷售收入的10%投入研發,近十年累計投入的研發費用超過3130億元。
以“破”“立”“降”為重點,推進經濟結構優化,促進供需動態平衡。十八大以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顯著,但我國供給體系結構調整仍有較大空間,部分領域特別是要素市場的結構性問題依然突出。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放在了8項重點工作之首,并明確提出把要素市場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重點在“破”“立”“降”上下功夫。“破”“立”“降”是“三去一降一補”的深化和延伸,意味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入新階段,維度更廣、層次更深、空間更大、針對性更強。“破”,是指要大力破除無效供給,把處置“僵尸企業”作為重要抓手,推動化解過剩產能;“立”,是指要大力培育新動能,強調科技創新,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培育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排頭兵企業;“降”,是指要大力降低實體經濟的成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繼續清理涉企收費,加大對亂收費的查處和整治力度,降低用能、物流成本。
激發企業家精神,保護企業家的創新權益、財產權和經營權,讓“有恒產者有恒心”。企業家是供給側最重要的市場主體, 企業家精神是供給經濟學及其政策主張的靈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發市場蘊藏的活力。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近40年的改革經驗表明,我們之所以能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改革開放激活了人的創造力、激發了企業家精神。近年來,我國“放管服”等多項改革不斷深化,營造了良好的市場和制度環境,激發出了經濟內生動力和市場主體活力。但仍需要進一步營造企業家健康成長環境,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更好發揮企業家作用。產權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核心,是激發企業家努力經營的基本保障。要建立健全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現代產權制度,加快推進產權保護走向制度化法治化,依法平等保護企業家的合法權益,讓企業家有“安全感”和“方向感”。
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不同類型的創新人才,構建激勵機制,營造“實業能致富,創新致大富”的環境,鼓勵科技人員在創業創新中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十九大報告指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李克強總理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強調,科技創新最重要的因素是人,必須健全創新激勵機制,真正讓有貢獻的科技人員名利雙收。要把人才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第一資源,堅持“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后備人才、儲備未來人才”的原則,加強高層次創新人才隊伍建設。鼓勵科研人員將科技成果通過自主創業、聯合創業、技術轉移和交易等方式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從而建起“雙創”與實體經濟良性互動的“橋梁”。湖北省 “科技十條”激發了科研人員轉化成果的積極性。“西南交大九條”是激發科技人員創新活力的“小崗村試驗”。上世紀上海“星期天工程師”不僅充分利用自身技能“創收”“創富”,還有效解決了蘇州鄉鎮企業技術創新人才匱乏的問題。
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激發政府官員的擔當精神和敬業精神。政府官員是推進改革、強化制度供給的重要主體,如果官員沒有積極性,改革很難落地。構建新型政商關系,要把握好“親”“清”二字,既要避免“勾肩搭背”“權錢交易”的“不清”問題,也要重視“談商色變”“躲商”“冷商”的“不親”傾向。要在合法合規的范圍內,激發官員的改革熱情,厘清邊界,重構清廉正派意識,讓官商不再“無畏”;靠前服務,重構平等服務精神,讓官員不再“無為”;建立健全容錯機制,堅持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三個區分開來”,為改革擔當者撐腰鼓勁,讓官員“積極作為”“主動作為”“大膽作為”。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改革 創新 結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