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深圳撤銷經濟特區管理線 灣區經濟加速推進一體化
新華社深圳1月17日電題:深圳撤銷經濟特區管理線 灣區經濟加速推進一體化
新華社記者孫飛
近期,國務院批復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這條被稱為“二線”的管理線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為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更多積極信號。
1980年,深圳經濟特區成立。為便于管理,1982年,在特區和非特區之間用鐵絲網修筑了一道管理線,沿線路面用花崗巖石板鋪成,路北側用高達3米的鐵絲網隔離。這道線將深圳分為特區內與特區外,俗稱“關內”和“關外”。非深圳戶籍人員需辦理“邊防證”,接受廣東邊防官兵檢查后方可通過。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特區管理線發揮了積極作用。當時特區對外實行的一系列稅收減免政策,為外商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保證了改革開放政策在特區內的順利實施,既減輕邊境一線的壓力,也維護香港的繁榮穩定。
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由“二線”產生的“關內”“關外”之分,卻形成了深圳“一市兩法”的兩重世界:特區內是高樓林立的現代城市,特區外則是非城非村的大工地。
一些深圳市民去關外辦事,交通往往令人頭痛。去的時候,關內的“紅的”(紅色出租車)師傅不熟悉關外的路況;回來的時候,“綠的”(綠色出租車)又不能進關內,必須打車到關口換上“紅的”。這些“紅的”“綠的”目前正在被新能源出租車所取代。
2010年,國務院批復深圳經濟特區擴大到深圳全市,這直接加快了特區內外一體化的速度。深圳經濟特區的面積也由羅湖、福田、南山和鹽田四區共300多平方公里,擴大到包括寶安、龍崗等在內的近2000平方公里,深圳正式進入“大特區”時代,原特區關內關外發展差距開始不斷縮小。不過,已有的特區管理線暫時保留,不再新設。這意味著政策上的分界線已撤,形式上的障礙仍然存在。
由于相關物理設施依然存在,不僅造成了空間資源浪費,更成為深圳交通的“腸梗塞”,還帶來了道路、給排水、污水處理等城市建設的統一規劃難題。
近期,國務院發布關于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的批復,為促進深圳經濟特區一體化發展,結合特區建設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使命新任務,同意撤銷深圳經濟特區管理線。
深圳市委全會近期提出,到本世紀中葉,成為競爭力影響力卓著的創新引領型全球城市的目標任務。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智庫研究與信息部部長鄭宇劼說,深圳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肩負著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探路的使命。從特區建設,到撤銷“二線關”,到“全球城市”定位,中國開始摒棄“政策洼地”,核心是打造“制度高地”,釋放中國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的積極信號。(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深圳 經濟特區 管理 特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