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讀懂“西遷精神”背后的人生選擇

2018年01月12日 10:58 | 作者:胡宇齊 | 來源:北京日報
分享到: 

“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當時是一代人的集體選擇。這明顯不是一筆用物質公式可以算清的賬。在中華民族的價值譜系中,從來尊崇“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從來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講“好兒女志在四方”。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會主義體制下,把個人得失放在國家利益后面,把個人選擇融于國家需要之中,其實是一種自主選擇。

“當時國家一聲號召,我們覺得這就是應該去做的事情,就背上行囊,滿腔熱血一頭扎進來了,一扎就是一輩子。”這些天,習近平總書記對西安交大“建校元勛”作出的重要指示引發熱議,一位“西遷”老教授如是感慨。一封匯報書信,一次重要指示,引出一個光榮的群體,一段61年前的故事。

交通大學西遷,是一次響應祖國號召、跨越大半個中國的“行軍”。1956年,面對“交大西遷”的戰略部署,師生們義無反顧登上列車,從繁華的黃浦江畔奔赴千里之外的黃土地。不到半年,6000多名交大人匯聚西安;僅一年多,新校園從麥田中拔地而起。此后,扎根在三秦大地上的西安交大成為祖國西部的科技高地,累計培養大學生23.6萬余名,投身西部建設者達10萬人之眾。

類似交大這樣的遷徙故事絕非個例,“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在當時是一代人的集體選擇。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力尚弱、百廢待興,面對困難重重的內外部形勢,進行布局調整與邊疆開發迫在眉睫。為“備戰備荒”,數以千萬計的建設者奔赴“三線”地區,內地工業產值的比重顯著上升;為開墾戍邊,百萬“知青”向人跡罕至的東北荒原進發,“北大荒”變成“北大倉”;為研發“兩彈一星”,一大批科技精英隱姓埋名扎根茫茫戈壁,“上不告父母,下不告妻兒”,終于石破天驚蘑菇云沖天而起……軍人、農民、知識青年、科學家,他們的身份或許不同,但都投身時代洪流,去往祖國最需要的地方,用青春書寫了那段中國人篳路藍縷、艱苦卓絕的奮斗史。

祖國大地的滄桑巨變印證著建設者的豐功偉績,亦是一座永恒的精神紀念館。如今,不乏有人難以理解那個年代人的選擇,甚至認為國家的安排壓抑了個人選擇。可是,當我們真正走近這批人,便會發現事實并非如此。談及西遷,83歲的潘季教授仍清楚記得,老一輩交大人滿懷憧憬踏歌西去的場景,那種“開拓、創造、創新所帶來的快樂”。談及前往農場,“老知青”鄧維嘉仍然自豪,50多年前那份《請愿書》寫著,“我們志愿到云南邊疆做一名普通的農墾戰士,為祖國的橡膠事業貢獻自己的畢生精力!”在那樣一個激情燃燒的年代,整個社會充盈著建設祖國的豪情,青年們爭著搶著去往邊疆,能與祖國同頻共振,能為國家建設多出一份力,被視作至高無上的榮譽。

當年風華正茂的少年,今天已年近耄耋,憶起奮斗歲月,他們仍舊“無悔青春”“弦歌夢想”。他們的人生選擇,明顯不是一筆用物質公式可以算清的賬。在中華民族的價值譜系中,從來尊崇“兼濟天下”,而非“獨善其身”,從來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講“好兒女志在四方”。中國人自小耳濡目染的詩文、敬仰崇拜的英雄,無不有深入骨髓的家國情懷,關鍵時刻為國擔當、為國奉獻。在深厚的文化土壤和社會主義體制下,把個人得失放在國家利益后面,把個人選擇融于國家需要之中,其實是一種自主選擇。這種選擇,鑒照著對祖國的深情大愛、對時代的如火熱忱,永遠在民族的精神星空中熠熠生輝。

今天,中國的發展水平今非昔比,但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仍在,地區差距、城鄉差距還是擺在全面小康社會之前的硬骨頭。“西部開發”“鄉村振興”等號召,呼喚著新時代的有志青年,去廣闊天地中創一番事業。隨著國家實力漸強,我們已經可以創造更好條件、提供鼓勵支持,最大程度免除開拓者的后顧之憂。相較當年,今天聽從祖國召喚,更多兼容著為個人才能尋找施展舞臺的豐富意蘊。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傳承精神血脈,扎根一方熱土,定能書寫出新時代的建設奇跡。

西遷故事距今已遠,但西遷精神絕不能丟。這樣的遷徙故事,是中國獨有的時代記憶,也是中國發展奇跡的密鑰之一。眺望前路,讓我們傳承好“西遷精神”,將個人的奮斗步伐深深刻印在國家發展歷程之中,建功立業、再創榮光!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選擇 西遷精神 人生 祖國 讀懂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粽合在线免费视频 | 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久久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日韩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 | 五月婷婷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