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代購隊”成立10年服務空巢老人 買上百雙老絲襪
李正芬奶奶(左)和滕輝奶奶在研究超市海報促銷商品,準備出發去“代購”。
社區有支“代購隊”
“代購”,這個在網絡盛行的詞語,如今也被豐臺區東高地街道西洼地社區的老人們經常掛在嘴邊了。“有什么需要買的東西跟他們說一聲,登記一下,就能給送到家門口。”作為一支成立10年的義務“代購隊”,從醬醋油鹽菜到藥品、日常用品,40多名社區志愿者幫著那些行動不便的空巢老人提供代購、代辦等服務,滿足了社區老人的基本生活服務需求。“10年買買買,滿是情意和情懷”,一些“王牌代購”說,盡管現在我們也已經七八十歲了,但依然會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
找便宜
排隊1個多小時“搶”了4盤雞蛋
早晨6點半剛過,“代購”滕輝奶奶就出門了,拉著小購物車,車里放著促銷海報,到小區門口坐上運通115路,直奔位于西南四環科豐橋的歐尚超市。
“我們樓門里的李奶奶,84歲,和我是同年同月同日來的303所,現在行動不便,買東西基本都是我幫著,她家里雞蛋快沒了,我看了促銷海報,雞蛋3.58元一斤,我們小區菜店的雞蛋5.2元一斤,跑一趟吧,咱得給人挑那最便宜的。”滕奶奶拍拍胸前掛著的老年卡:“我們有的是時間,坐車還不花錢。”
別看滕奶奶滿頭白發,可走得真不慢,不到7點半就來到歐尚超市門口排隊,等著進去搶購雞蛋。門一開,滕奶奶熟門熟路地快步走向促銷區,一次只能買兩盤雞蛋,她排了兩次隊。“買4盤,我和李奶奶各一盤,還有另外兩家,我估計他們雞蛋也快吃沒了,一堆兒買了。”前后排了一個來小時的隊,滕奶奶終于將4盤雞蛋收入囊中。
雞蛋放進小購物車里,滕奶奶趕緊坐公交車回家:“有一次我騎著三輪車幫人去東高地那邊的超市買促銷白菜,一次只能買4棵,我前后排了3次隊,到家都12點多了,把我們家那口子急壞了,跟我約法三章,必須得中午12點前回家。”這回滕奶奶到家還不到10點,沒顧上喘口氣就給那幾家送雞蛋去了。
這樣的場景在過去的10年中不時重復著,代購蔬菜糧油副食,志愿者們不僅要買到,更要買好。為了替大家省十幾元哪怕幾元錢,他們經常一大早6點多就背上包、拉上小購物車去超市排隊,等著開門沖進去搶購特價物品。
“722所的豆腐”許多老人都愛吃,去一次就買20多塊;單位食堂的饅頭暄騰,一買一大兜;干酵母用的人家多,一買幾十袋;桶裝醋促銷,小購物車拉了7桶把轱轆都壓掉了;還有曹奶奶的藥,大夫一次不給多開,20天就得跑一次……西洼地社區代購隊隊長潘玉柱回憶說,代購值班記錄本寫得密密麻麻的,買的都是家長里短就手用的東西,志愿者們奔波過多少次根本數不清。
買情懷
跑了6趟市場買回上百包老絲襪
如今西洼地社區的生活服務業態不斷完善,引進了菜店等服務設施,老人們買菜什么的都很方便,但是“代購”服務一直沒有停歇,而且經過10年磨合,代購隊的志愿者們大多有了相對固定的服務對象,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的“順手買”外,“代購隊”還經常給老人們代購一些充滿情意和情懷的物品,老街坊們一起“想當年”。
李正芬奶奶也是代購隊的主力隊員之一,今年已經75歲。“您幫我買的這個襪子穿著真舒坦。”遛彎碰到老街坊,一句話,李奶奶就非常有成就感。現在西洼地社區不少老太太都穿著她代購的老式絲襪。
那是去年夏末,幾個老街坊聊天說特別懷念一款老式絲襪,現在的絲襪襪口太緊,穿著不舒服。這次閑聊就入了李奶奶的心。老式絲襪還有沒有呢?李奶奶就奔了丹陛華小商品市場。沒想到,這款絲襪還真讓李奶奶找到了,寬松的襪口,有點兒像針織的料子,就是年輕時穿的那一款。貨比三家,李奶奶在一家攤位上砍到了最低價,10元一包,不過最少得買10包。李奶奶高興地買了絲襪就往家趕,結果一不留神還撞到了一個廣告牌上。
完成了代購任務,雖然付出的“代價”有點兒高,李奶奶還是很高興。“太受歡迎了,10包根本不夠分,還有人想要,我就再跑丹陛華。回來又有人聽說了找來,一發不可收拾。”為了這款絲襪,兩個來星期的時間里李奶奶前后去了6次丹陛華,買回了上百包襪子。
“有人說我,李正芬你腿不值錢!”風趣的李奶奶拍拍自己已經老邁的腿說:“趁現在還走得利索,你提出來我就動。”
滕奶奶代購排叉也是緣于聊天。有一次老街坊幾個聊得正歡,一個老北京拎著一袋排叉過來給大家分享。幾個老人吃著都覺得好,就是年輕時的那種味道。可是一問地兒,賣這種排叉的店鋪在北海西門那兒呢。滕奶奶掛上老年卡又出發了。早上7點多從社區門口坐上快速公交,到前門換乘59路,在西板橋站下車,打聽著找到北海西門的那家店鋪。
“8塊錢1斤,人家按袋拿,稱重,我買了4袋,還得把每袋的價錢記好了。”滕奶奶說,返程的時候59路車人太多,擠上去排叉不得碎了?我等了兩趟才上車,還沒有座位。“我一手拎著袋子,一手拽著橫桿把手,其他的袋子放在雙腳之間,防著被別人擠碎了。”雖然一路挺艱辛,不過滕奶奶說,回來看著老街坊一起品味當年的味道,成就感還是很強的。
新生代
“代購隊”增加了“網購”業務
東高地、西洼地,像社區的名字一樣,西洼地社區曾經是一個社區服務的“洼地”。社區在南苑路三營門東北,周邊幾乎沒有像樣的居住區和商業配套設施,就像一個“孤島”一樣。
西洼地社區始建于上世紀50年代,原來是一所技校,后來發展成為北京航空機械精密研究所,有居民3400多人,基本都是所里的職工和家屬,老齡化嚴重,社區老人有900多人,其中有近400戶是空巢家庭,還有70多位獨居老人。
“那時候我們社區里沒有菜站,離哪兒都挺遠,買菜啊、副食糧油什么的得坐公交車到東高地菜市場,單程都得要十幾二十分鐘。”西洼地居委會主任任正昊告訴記者,2007年社區黨委組建了一支志愿者隊伍,義務幫助行動不便的老人購物,2008年又拓展服務建立了“居家養老互助會”,設置了理發、代購、拆洗、陪看病、陪聊天等服務隊,起初“代購隊”有40多名志愿者。
10年過去了,西洼地社區那些行動不便的老人已經離不開“代購隊”,以“代購”為紐帶,志愿者們和很多空巢老人成了密不可分的朋友。但是10年的光陰,不少志愿者也從當初的低齡老人變成了高齡老人。現在,“代購隊”也來了新生代。
“80后”西洼地社區社工唐曦鋆就是其中之一。她告訴記者:“去年年初,一位老人說了件事情,他喜歡拍照,可照片多了放在手機里怕丟了,聽說有個東西叫U盤能存照片,就跟我咨詢上哪兒買,大概多少錢。”唐曦鋆回憶說,現在的年輕人哪個不會網購啊?我就幫著老人上網查了一下,老人就拜托我網上下單買了。
后來這個事情就傳揚開了,隔三差五就有老人來居委會尋求幫助。老人們網購以服裝居多,“老人買衣服本來就難,圖舒服,去不了現場,怎么幫著買呢?”唐曦鋆告訴記者,打開網頁搜索出老人想要衣服的類別,各種各樣中老年款的衣服可勁兒挑,還號碼齊全。有需要問的,她就幫忙問客服了。
任正昊說,漸漸地他們也發現網購能夠彌補代購隊的不足。“比如一次一位老人找到居委會,說是想找人幫忙買個蒸鍋,可蒸鍋體積挺大,代購隊買了往回拿也挺困難的,我就跟她建議能不能在網上買。”任正昊說,點開手機上的網購平臺,直接就挑選了,還能直接把鍋送到家里,老人收到鍋后特別滿意。
“既能讓老人看到東西,物品還能直接送到家里,而且可以購買物品的種類也多,體驗過網購的老人都說好。”任正昊表示,下一步社區將完善、豐富“代購隊”的服務模式,引入更多的年輕志愿者,幫助老人網購,讓老人的生活更加方便。
本報記者 孫穎 文并攝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老人 奶奶 代購 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