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場>訊息訊息
工美2017:破立之局
2017年,中國傳統工藝行業迎來了國家強力振興行業的重大布局,各種利好政策接連出臺,“文化自信”“傳統文化”“工業文化”“復興傳統手工藝”成為年度熱詞,中國傳統工藝重構自己的話語體系無疑是等來了極好的機會。但另一方面,協會與行政進一步“脫離”,大師評審被叫停,諸多新的行業規則沖擊著舊有的體制,這也讓習慣了“榮譽”和“規則”的工美人在不確定性中徘徊。總之,不管是推動還是沖擊,風起云涌的2017工美行業面對的都是一盤破立之局。
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高淳陶瓷制作國宴餐瓷
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意見》首次把工藝美術列為工業文化產業。此概念的提出讓不少工美業內人士難以理解,認為工藝美術和工業文化分明就是風馬牛不相及。殊不知,中國歷來就是世界上手工藝最發達的國家,而手工藝恰恰代表的是最早的工業文明,工藝美術文化實際上是中國工業文化的根源。因此,大力發展工藝美術等工業文化,是提升中國工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國工業新形象的戰略選擇,是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有力支撐。
明確了概念,3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文化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中國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進一步從宏觀戰略層面,將振興傳統工藝作為一項發展計劃,明確了振興傳統工藝的總體要求,提出了貫徹實施的主要任務和具體措施。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該《計劃》體現了邊實踐、邊探索的理念。尤其是文化部、教育部聯合實施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使得參加研培的學員加深了對所在項目文化內涵的理解,增長了學識,提高了技藝,發現了自身的價值和潛力,增強了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此外,文化部鼓勵和支持有較強設計能力的企業、高校和相關單位,到傳統工藝項目聚集地設立傳統工藝工作站,據了解,這些工作站在2017年已經初步顯現出成果,帶動當地手工藝人提高了產品品質,擴大了產品訂單,也促進了當地就業和脫貧致富。
品牌是企業乃至國家競爭力的綜合體現,對于我國的工藝美術行業來說,品牌的重要性同樣不言而喻。但縱觀我國的工藝美術領域,世界知名的手工藝品牌寥寥無幾,有限的品牌讓普通大眾對工藝美術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認知,企業也存在產品質量不高、創新能力不強的問題。中國工藝品的品牌建設之路究竟該走么走?5月初,國務院批復國家發改委《關于設立“中國品牌日”的請示》,同意自2017年起,將每年5月10日設立為“中國品牌日”。這是首次從國家層面出發,全面鼓勵企業發揮品牌影響力,擴大自主品牌的知名度,推進全民品牌教育,發起更加主動的、全面的、徹底的品牌戰略。雖然不少地區都響應國家號召,在品牌化建設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但成就一個品牌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需要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積淀品牌的內涵和傳統。
從2014年的APEC到2016年的G20杭州峰會,再到2017年的亞洲博鰲論壇及“一帶一路”峰會,工藝美術作品頻頻作為國禮亮相各大國際盛會,表明了國家希望將工藝美術打造成“中國制造”的代表與品牌,作為一種文化與經濟的國家象征。但究竟如何深掘工藝美術品牌自身的國家氣質,積極探索用國際市場認同的語言詮釋品牌的核心文化價值,讓獨具東方特色和深厚文化底蘊的中國工藝美術接軌世界,還需進一步引導我國本土的工藝美術企業在品牌建設過程中由追求質量向追求品質升級,高度重視工藝美術自有品牌的國家本土化經營與管理。
5月,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宣布:今后將不再組織“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評比;11月,一度引起各方關注的“大國非遺工匠”的評選活動也在頒獎前兩日被民政部門緊急取消,據了解,“大國非遺工匠”認定項目是由北京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基金會主辦、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承辦。問及被叫停的原因,有工作人員稱,因違反了《全國評比達標表彰保留項目目錄》(以下簡稱《目錄》)《社會組織評比達標表彰活動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條文,此認定項目并不在《目錄》之內。事實上,從2016年開始,“大師”評選的質疑聲就一直存在。不可否認的是,“評大師”是工美行業在特定時期的特定產物,也曾為一部分基層從業人員向精英角色的轉變打開了一條通道,對工藝美術的發展,也起到不可磨滅的促進作用。但當前,大師名號繁多,評選機構復雜,在價值導向上缺乏衡量標準,其認定制度的權威性以及“大師”的公信力下降等等,已然成為工美行業的突出問題。“大師”這個作為工藝美術營銷時代的產物究竟該何去何從,對此,有業內專家指出,目前急需解決的問題并不是“大師”的評審機制或“大師”評選是否還應繼續,工美行業協會作為管理者應該厘清方向、轉變思路,加強培育和樹立國內工藝美術行業的名牌、品牌意識。只有盡早把企業品牌做出來,把做手工的規矩建立起來,才能做到真正的傳承,也才符合真正的商業規則。
在文化復興的當下,體驗與互動成為了人們精神娛樂消費所追求的兩種主要形式,并成為影響年輕一代文化消費選擇的首要因素,這對工藝美術而言充滿機遇與挑戰。11月底,一場主題為“傳統文化 未來想象”的“文化+科技”國際論壇在故宮博物院舉辦。此次論壇,集中了包括法國盧浮宮在內的多家知名博物館和來自清華大學等多家高校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博物館的數字化轉型之路,嘗試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聯姻”。論壇中提到,借助現有技術手段,未來故宮中的文物將擁有專屬的“三維證件照”,得以全面展示每一處細節,讓掌上“把玩”文物的設想成為現實。此外,2017年,傳統工藝屢屢攜手網絡直播,開辟傳承新方式;傳統工藝類的App也不斷涌現,深度講述手工藝之美。
作為“文化綜藝元年”,2017年各種文化類綜藝節目層出不窮,《見字如面》《朗讀者》等節目珠玉在前,而12月推出的《國家寶藏》以及剛剛在國博首映的《如果國寶會說話》也是好評如潮。《國家寶藏》借助國寶之名,首次將文物故事與綜藝相結合,無疑開辟了文物類節目的先河。一方面通過明星演繹讓傳統文化貼近群眾的生活娛樂,打破傳統工藝與人們的生活的隔閡,拉近距離感,另一方面,由專家解讀傳統工藝品制作的艱深復雜,增進群眾對傳統工藝美術的了解與認同,也讓現今傳統手工藝傳承人的工作得到更多的理解與支持,可謂是做到了“高大上”與“接地氣”并濟。
不管是《國家寶藏》的一夜爆紅,還是高科技及互聯網技術的應用,都印證著傳統工藝美術正以更“生活化”的“低姿態”走進人們的生活中,傳統文化正在“活”起來,而傳統工藝傳承發展之路也越走越寬。(李亦奕)
編輯:楊嵐
關鍵詞:工美2017 破立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