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歷史交匯期的新部署

2018年01月02日 08:34 | 作者:潘旭濤 吳宇軒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分享到: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

區域協調發展是中國長期以來指導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十九大報告提出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歷史交匯期中國區域發展的新部署,是今后一個時期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行動指南。

創新發展戰略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認為,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對中國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推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增強區域發展協同性的重要途徑。

十八大以來,中國著力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以“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為引領,統籌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和東部率先四大板塊聯動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國區域發展協同性不斷增強。

十九大報告立足于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以全方位、系統化視角,提出今后一個時期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著力提升各層面區域戰略的聯動性和全局性,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和整體性,必將進一步開創中國區域協調發展新局面。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的內在要求。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將區域、城鄉、陸海等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區域納入國家戰略層面統籌規劃、整體部署,推動區域互動、城鄉聯動、陸海統籌,這對于優化空間結構、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支撐。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和轉換增長動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各區域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深化區際分工;促進要素有序自由流動,提高資源空間配置效率;推動各地區依據主體功能定位發展,促進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進而實現各區域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將對提高中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發揮重要支撐作用。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重大舉措。

今后一個時期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并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邁進的關鍵期。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緊緊抓住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這個重點,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個短板,堅決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這是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的重大戰略舉措。

明確主要任務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了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主要任務,是對長期以來堅持區域協調發展的全面提升。

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具體而言,應加大力度支持老少邊窮地區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培育發展優勢產業和特色經濟,真正為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創造條件。

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應該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大西部開放力度。加快培育發展符合西部地區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和新興產業,增強產業競爭力。加強生態環境建設,筑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

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重點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市場競爭力。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形成有活力的體制機制,促進東北振興取得新突破。

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中部地區應加強綜合立體交通樞紐和物流設施建設。依托功能平臺承接產業轉移,發展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內陸開放型經濟,全面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充分利用和拓展創新要素集聚的特殊優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高地。

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核心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根本是要健全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走出一條中國特色解決“大城市病”的路子。近年來,京津冀三地在交通、醫療、教育、環保等方面聯系愈加緊密,在民政、人社、政法等其他領域也簽訂了一系列協同發展合作協議,三地群眾不斷收獲協同發展的“紅利”。

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實施好長江防護林體系建設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在此基礎上,以暢通黃金水道為依托,建設高質量綜合立體交通走廊,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和新型城鎮化建設。

堅持陸海統籌,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優化海洋產業結構,促進海洋產業成為支柱產業,為建設海洋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推動新型城鎮化

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明確了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推進形成城鎮發展新格局的重點任務。

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

城市群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也是最具創新活力的板塊。十九大報告明確了未來中國新型城鎮化的模式、路徑和重點。未來,中國將完善城市群協調機制,加快城際快速交通體系建設,推動城市間產業分工、基礎設施、生態保護、環境治理等協調聯動,促進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近年來,中國城市群發展格局加快形成,長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江三角洲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北部灣城市群等發展規劃均已相繼落地。

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關鍵。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提出到2020年實現約1億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的目標,出臺了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實施居住證制度等舉措。2016年底,全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41.2%和57.4%,比2012年末分別提高5.9和4.8個百分點。

王一鳴認為,今后一個時期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深化戶籍制度改革,降低落戶門檻,拓寬落戶通道,確保到2020年中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5%左右。加快居住證制度全覆蓋,鼓勵各地擴大對居住證持有人的公共服務范圍并提高服務標準。建立健全財政轉移支付同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掛鉤、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中央預算內投資安排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數量較多的城鎮傾斜的“三掛鉤”激勵機制以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制。

建立有效機制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增強區域發展的協同性、聯動性、整體性,關鍵在深化改革和體制機制創新。

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區域經濟專家范恒山認為,市場力量應體現在對資源的配置起決定性作用,沖破地區封鎖和行政壁壘,促進各類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等方面。

2017年12月2日,2017年度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工作會議召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共同簽署《2017年深化長三角區域市場一體化發展合作機制備忘錄》,將在開展商業創新聯合研究、推動商業設施投資合作、推動農產品市場一體化等9方面深化務實合作。

創新區域合作機制。

按照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原則,支持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多領域的區域合作。目前,長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漢、長沙、合肥、南昌四省會城市建立了“決策—協調—執行”的緊密合作機制,取得了實行省際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認互貸、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即時結算等一系列合作成果。

完善區域互助機制。

完善發達地區對欠發達地區的對口支援制度,創新幫扶方式,加強教育、科技、人才等幫扶力度,增強欠發達地區自身發展能力,促進對口支援從單方受益為主向雙方受益深化。

建立健全區際補償機制。

建立健全流域上中下游生態保護補償機制,依托重點生態功能區開展生態補償示范區建設,健全資源開采地區與資源利用地區之間的利益補償機制,促進區際利益協調平衡。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區域 發展 協調發展 發展戰略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综合99久久 | 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福利 | 制服中文在线永久 | 亚洲AV乱码一区二区三区按摩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精品99 | 亚洲综合色区中文字幕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