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用好督察利劍,換回綠水青山
中央環保督察組嚴厲批評某個省環保工作問題多多,發出反饋意見要求嚴肅問責,省里對此高度重視,立即布置落地查人,問題官員被當場拿下。如此問責追究的效率和力度,在以前是難以想象的,現在則要成為環保監管的常態。這充分顯示了中央環保督察制度的巨大威力。
環境保護部昨天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有關情況。經過兩年努力,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實現對全國31省份全覆蓋,共受理群眾信訪舉報13.5萬余件,累計立案處罰2.9萬家,罰款約14.3億元;立案偵查1518件,拘留1527人;約談黨政領導干部18448人,問責18199人。(相關報道見A4版)
中央環保督察制度是十八大以來我國環境監管體制的重大創新。根據2015年7月中央深改組會議通過的《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中央成立專門的環保督察組,負責對省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進行督察,主要內容包括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環境保護重大決策部署情況,解決和處理突出環境問題,切實改善環境質量等。中央環保督察組以中央專門機構的名義督察省級黨委政府的環境治理工作,體現了十八大以來中央環境治理的一個重大改革方向——給地方黨政領導戴上“生態緊箍咒”,讓環境問題與政績掛鉤,將環保事業從地方保護主義的圍困中解放出來。
我國傳統的環保監管體制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環保部門監管企事業單位、個人等責任主體,另一塊是同級黨委政府、相關職能部門、人大機關、司法機關監督環保部門的監管執法工作,上級環保部門對下級環保部門的監管執法工作負有監督指導職責。在傳統環保監管體制基礎上,中央環保督察組突出和強化了中央對省級黨委政府環保工作的監管職責——中央環保督察組相當于國家環境治理中的“中央巡視組”,在完成對某個省級黨委政府的督察后,很可能揪出一批環保方面工作不力、失職瀆職案件甚至腐敗大案。
本月22日起,中央環保督察組陸續發出5份反饋督察意見,明確指出部分城市貫徹落實國家環保決策部署不夠有力,部分沿海地區向海要地情況嚴重,海域岸線自然生態破壞明顯,部分地方黨委政府環保不作為、亂作為的情況仍然存在,部分地區大氣污染治理重點工作落實不到位等。中央環保督察組的反饋意見措辭嚴厲,痛批地方政府不作為、亂作為,講得多、做得少等問題,如批評吉林省履責不嚴、靠山吃山,對環保工作說一套,做一套,責成吉林省有關部門深入調查,厘清責任,按有關規定嚴肅問責。反饋意見發出后不久,吉林省環保廳原黨組書記、廳長石國祥應聲落馬。
中央環保督察組嚴厲批評某個省環保工作問題多多,發出反饋意見要求嚴肅問責,省里對此高度重視,立即布置落地查人,問題官員被當場拿下,如此問責追究的效率和力度,在以前恐怕是難以想象的,現在則要成為環保監管的常態。這充分顯示了中央環保督察制度的兩大威力:一是監管的目標直接指向省級黨委政府,必要時可以直接約談省委書記和省長,以中央專門機構的名義向省委省政府提出明確要求;其二,督察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查事又查人”“對事更對人”,既督察省級黨委政府及其負責人在環保工作中的表現,也督促省級黨委政府嚴肅查處當地環保部門和有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違規違紀、違法犯罪問題。
“綠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斷地帶來金山銀山,綠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銀山。”要保住和換回綠水青山,需要中央環保督察用好用足“尚方寶劍”,牢牢抓住地方黨委政府特別是省級黨委政府這個“牛鼻子”,強化地方黨委政府保護本地生態環境的第一責任,自上而下推動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以及責任追究,疏通從“環保督察”到“環境監管執法”再到“企業單位”的壓力傳導機制,才能形成“有權必有責,有權受監督,失職要問責,違法要追究”的環境治理新格局,加快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環保 督察 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