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天下 天下
農村老年人收入少自我養老能力弱 養老怎么辦?
人口老齡化的規模和速度,實際超乎我們的預計和想象。截至2016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達2.3億人,占總人口16.7%,65歲以上人口達1.5億人,占總人口10.8%。和城市相比,在廣袤鄉村,老齡人口雖然分散,卻也在迅速增加,農村老人的養老需求實實在在擺在每個農村家庭的面前。農村老人,因為養老金制度建立較晚,保障水平較低,主要依靠子女養老,給農村老人和年輕人帶來不小的焦慮和壓力。老有所養、老有所依,在廣大農村更值得關注與期待。
農村養老最難的是老年人收入少,自我養老能力弱。回顧歷史,為農民全面建立養老保險制度僅僅8年。這8年,對農民而言,意義在于養老金從無到有。2009年國家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2011年正式推開。規定參保農民累計繳費滿15年,60歲起按月領取國家補貼的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不同以往,新農保有三個籌資渠道: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國家補貼。體現了各級政府的主導和擔當,而分檔繳費也調動了農民參保的主動性。2014年,新農保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合并,建立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8年的努力,全國農村基礎養老金從每月發放55元普遍上調到70元以上。地區差異帶來增速有快有慢,但趨勢是穩步提升。2017年,上海基礎養老金提高到850元,每人每月比上年多領100元;河南提高到80元,每人每月比上年多領2元;河北提高到90元,每人每月比上年多領10元;浙江提高到135元,每人每月比上年多領15元。多領2元、10元、15元,或許在很多人眼里不以為然,但它是農村養老制度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是開端。農村不斷增長的參保人數、每人每月持續的領取,正是新農保“保基本”“廣覆蓋”“可持續”這些目標的生動踐行。
有起點才能憧憬未來。從新農保到城居保,城鄉一體化速度在加快、社會統籌的力度也在增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盡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農村養老的制度設計和方向愈見清晰。發展水平每提高一步,民生才有可能改善一分。鄉村振興,意義非常深遠。養老金多了,農村老人收獲的不只是獲得感,還有尊嚴。
解決農村養老,出路在于政府與社會力量的結合。農村養老最缺的是設施和服務。孩子外出打工,家就成了空巢。養老金僅能維持基本生活,無法支付更好的護理和照料。那么,起步階段,國家在改善農村養老基礎環境方面必須采取更有效的舉措,該花的錢一定要花,該建的設施一定要建,并且做好長遠規劃。
2017年3月6日,財政部、民政部印發管理辦法,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支持依托農村敬老院、行政村、較大自然村利用已有資源建設日間照料中心、養老服務互助幸福院、托老所、老年活動站等農村養老服務設施,滿足城鄉老年人特別是空巢、留守、失能、失獨、高齡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有了錢,辦好農村養老這件事的路徑也很重要。管理辦法強調要支持通過購買服務、公建民營、民辦公助、股權合作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管理運營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
事實上,面對農村養老設施和服務不足的現狀,調配資源、整合力量,各級政府必須發揮主導作用,而社會力量愿不愿意加入,能不能堅持做下去,關鍵看政府的決心大不大和政策好不好。
編輯:秦云
關鍵詞:農村老年人收入少 農村養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