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扶貧菜”里的苦辣酸甜
新華社長春12月19日電題:“扶貧菜”里的苦辣酸甜
新華社記者劉碩
幫貧困農民把小戶種植作成大生意,帶著村民走出村莊找銷路,給瓜果蔬菜辦“身份證”……記者日前在采訪中發現,吉林省一些扶貧干部用上百般武藝,種出的各種“扶貧菜”“扶貧果”“扶貧糧”撐起了貧困戶的錢袋子,他們沒有擺花架子,而是讓實實在在的扶貧工作承載起貧困農民脫貧致富的希望。
吉林省汪清縣雞冠鄉吉興村駐村扶貧干部王縱鵬從沒想過會對木耳如此了解。汪清縣是東北最好的木耳產區之一,吉興村也有一些小戶種植的探索。從吉林省食藥監局辦公室跑到大山深處工作的王縱鵬決定,扶貧干脆就在木耳上做文章。從去年開始,王縱鵬和局里的扶貧工作隊一起努力,引進技術,陸續在村里搞起了500萬袋的種植規模,年產木耳50萬斤。
“我們的木耳品質好,外面聽說了都主動過來收,不愁銷路,供不應求。”王縱鵬說。但真正把產業做起來,僅靠種植還不夠。于是王縱鵬和局里又幫著村里建起了木耳菌包廠,還開發出吉興村特有的菌種。如今,這里的木耳和菌包名聲在外,生意越做越大。
建廠調試設備,輔導農民種植,王縱鵬幾乎一刻不停地忙活。王縱鵬說,木耳帶來實實在在的扶貧效益,參與其中的貧困農民人均能增收1000多元,不少貧困戶今年就能脫貧,剩下的7戶貧困戶明年也都能脫貧。
和王縱鵬一樣,長春市九臺區上河灣鎮套子里村駐村第一書記吳志華,也無時無刻不在琢磨村里的扶貧產業。吳志華聽說,這個水土豐饒的村曾經是附近有名的“蕓豆之鄉”,出產的蕓豆、黑豆等雜糧品質很好,但后來村民都跟風種起了玉米,忘了雜糧。
“要想有特色,就要把優勢做起來。”看準了路子的吳志華,開始沒日沒夜地忙碌在田間地頭。貧困戶沒錢買種子,吳志華幫著協調;種植技術不好,吳志華請人來教;怕種出來的雜糧愁銷路,吳志華帶著村民出去闖,跟大連一家企業簽訂了長期收購合同。
如今,吳志華的身份不僅是長春市委黨校的一名干部,更成了套子里村深受村民喜愛的一員,在村里“閉著眼睛都走不丟”,哪家哪戶都能沒事兒嘮嘮。
“下露河純笨雞蛋,有需要的聯系我。”這是記者在遼寧省丹東市寬甸滿族自治縣下露河朝鮮族鄉雙聯村駐村扶貧干部商亮的朋友圈中看到出現頻率最多的“廣告”。
在朋友圈做“微商”,商亮一開始也是不愿意的。當他到了貧困村里挨家挨戶走訪,看到貧困農民的生活壓力,使命感一下子被激發出來。在村里發展加工業等長效措施的同時,商亮也幫貧困戶養雞養鴨,還主動幫他們當起了代言人和配送員。
三年來,商亮已經在朋友圈中賣出了近萬枚雞鴨鵝蛋,但他自己卻沒賺到一分錢。“有人訂貨我就開車拉著送到城里,錢一分不少地全給貧困戶,油錢都是自己出,有的蛋磕碰成了‘壞蛋’,我也幫貧困戶出錢補上。”商亮說。
如今,商亮朋友圈幫村民賣的東西種類更多,村里的扶貧產業也逐漸壯大。“幫貧困戶把貨賣出去,不僅是為了幫他們增加收入,也是想讓更多人了解,我們在一點點努力戰勝貧困。”商亮說。
在幫村民賣貨這件事上,吉林省公安廳駐通榆縣烏蘭花鎮烏蘭花村工作隊隊長王學范也是一樣的認真。
今年夏天,村里為貧困戶謀劃的香瓜種植項目陸續結果上市。還沒來得及高興,一些貧困戶就遇到了銷路窄的困惑。王學范急了,背著香瓜四處奔走,總算是把香瓜全都“折騰出去”了。但以后怎么辦?扶貧干部不可能在村里待一輩子,得為村民找一個長久的出路。
王學范反復琢磨,明顯感覺村里的香瓜比外面的好吃,為啥在市場上不吃香?王學范決定在香瓜品質上做文章。他帶著香瓜找到吉林農業大學和檢測機構,給香瓜做品質檢測。結果表明,這個村獨特的水土條件孕育出的香瓜品質很好。
拿到檢測報告的王學范心里有底了,發展高品質有機香瓜產業的底氣也更足了。“我們的香瓜品質很好,市場競爭力肯定更強,接下來我們要繼續找合適的銷路,爭取打進高端市場,讓好瓜賣出好價錢。”王學范說。
編輯:秦云
關鍵詞:扶貧菜 扶貧工作 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