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眾說 眾說
在國家公祭中汲取前進力量
今年正值南京大屠殺同胞遇難80周年,從設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開始,這是我們第四次舉辦國家公祭活動。在這個最為沉重的時刻,以國家的名義祭奠死難同胞、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就是把個人記憶、家庭記憶、城市記憶上升為國家記憶、民族記憶甚至世界記憶,給死難同胞以尊重、給國家民族以尊嚴。幾年來的實踐證明,無論對歷史記事還是凝聚共識都大有裨益,中國人民牢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立場堅定不移。
國家公祭活動推動了史學工作者對南京大屠殺研究的進一步關注。隨著國家對南京大屠殺紀念形式的轉變,史學界對自身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以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抗日戰爭研究專項工程項目《基于微觀史學的“南京大屠殺”研究》為例,其中《南京大屠殺300戶家庭受害研究》《南京大屠殺檔案中的人員受害狀況研究》《南京大屠殺期間的難民所研究》《南京大屠殺期間西方在寧人士生活史》4個子課題,就擬用5年時間,在原有宏觀敘事表達的基礎上,新增完成南京大屠殺微觀史調查工作,記錄受害者整個家族的記憶,匯成南京大屠殺史立體證據鏈。扎實的研究,是還原和傳播戰爭罪行的重要基礎,也是形成歷史共識和理論判斷的基石。
國家公祭活動具有帶動性和號召性,近年來社會各界以豐富形式敘述南京大屠殺的真相與反思。電視紀錄片《南京記憶》《南京之殤》,歌劇《拉貝日記》,舞劇《記憶深處》,書籍《南京大屠殺辭典》《南京大屠殺檔案》《拉貝日記》,12幅組畫《銘記·1937·南京大屠殺》……相距80年的罪惡歷史,因為一大批從質量到影響均有突破的作品,重新叩問著習慣了和平的人們。公祭活動觸發的社會行動,正在點滴改變人們看待歷史的視角。今年9月4日,“國際和平城市協會”通過視頻向全球公告,南京成為第169個國際和平城市。在一張張圖、一行行字、一幕幕劇、一場場活動中,人們深切意識到有了和平穩定,才能更好實現自己的夢想。
國家公祭活動超越了一城、一國,正在改變海內外的歷史認知,逐漸形成世界共識。每年的國家公祭日,除了南京,北京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上海金山衛抗戰遺址紀念園、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等地,都紛紛舉行國家公祭儀式。2015年10月,南京大屠殺檔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海外華人華僑也加入其中,加拿大安大略省議會通過了79號法案,把每年12月13日定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紀念日”;美國舊金山灣區各界華人華僑自發舉辦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國家公祭儀式。這是國家儀式的力量,更是民族歷史的力量,在跨越大洋的祭奠中,讓死難者的故事得以訴說,也讓和平的心愿得以播撒。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人人都珍惜和平、維護和平,只有人人都記取戰爭的慘痛教訓,和平才是有希望的。今天的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決倡導者和有力捍衛者,把南京堅定地寫在國家記憶中,并不是要延續仇恨,而是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堅守。“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諼,祈愿和平”,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人類所共愿的和平與發展方能行穩致遠。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國家 公祭 家公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