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厲以寧:創新不能說的多做的少!
“有人問我,當前你擔心什么?我擔心是改革太慢。”在日前舉辦的騰訊財經2017風云演講暨原子智庫年會上,全國政協常委、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這樣表示。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擔心?厲以寧表示,因為我們要把發展方式變換過來,要把過去那種數量型的、速度型的改變為今天質量型的、效益型的發展方式,這個發展方式不是很順利就能改過來的。
時值年終,回顧2017年中國經濟走勢,穩中有進、穩中有喜、穩中也有憂。而要繞過發展中一些“思路干擾”,厲以寧有話要說。“最近,我在幾個省做了調查。聽到下面工作人員反映了一些情況,有人認為,經濟形勢已經好了,穩中有進了,這樣的話我們補短板、降成本、去庫存,是不是也可以放松一點?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剛有一些成績,現階段一定要防止大干快上。另外,如何把經濟轉到新的發展方式上來?科技創新將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厲以寧這樣說。
對于中國經濟的發展形勢,厲以寧強調,雖然情況往往比我們想象得要樂觀一些,但也要正視擺在面前的問題。在他看來,問題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第一,在今天,如何將實體經濟發展起來?實體經濟發展起來需要人才、需要創新、需要新的營銷觀念和管理理念,這是個系列問題,不是簡單地說轉變就轉變了,沒有那么容易。
第二,對農村的情況還要進一步細化。“要實現農村貧困人口的脫貧、全面進入小康社會,要綜合考慮農業現代化與農產品市場化的結合,這都是我們需要考慮的問題。”厲以寧強調。
第三,我們希望在國際上能夠樹立自己的產品品牌,有自己的特色,但這點還不夠,“我們對于品牌概念的理解和打造就不如人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厲以寧表示。他同時提出,改革并不是不要農民,改革需要的是新農民;改革不是不要進城來打工的人,改革是要培養出更多的技術工人,或是培養出返鄉創業的新型人才。農民只是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
由此,厲以寧對今后中國經濟發展提出兩大期待。
首先,一定要看到中國當前正在發生人力資本革命。現在很多農民已經由從事第一產業轉變為從事第三產業了,他購買了拖拉機、播種機,租賃給其他需要的農民進行生產,這就是一個大變化。因此,未來在農民參與創業,農民從事生產性服務業,從事農村生活服務業等工作時,都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關注與支持。
第二,當前,教育對農民的影響越來越深,有三個例子可以說明:第一是高中義務教育的普及,這不是單純把義務教育再延長幾年的問題,實際上是為了讓更多的農村孩子有機會進入高等學校做準備;第二是要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第三是培養農民在農業生產上的主動創新意識。“我們對中國應該有新的認識———如果不走創新這條路,經濟發展是沒有效率的,因此一定要跟創新結合起來,創新不能談的多、做的少。”厲以寧這樣說。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創新 農民 改革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