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習近平同志所作的黨的十九大報告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鄉村振興,并將其提升到戰略高度、寫入黨章,這是黨中央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是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提升億萬農民獲得感幸福感、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重點。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統籌推進工農城鄉協調發展,出臺一系列強農惠農政策,實現了農業連年豐收、農民收入持續提高、農村社會和諧穩定。農業農村形勢好,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基礎支撐。同時要清醒看到,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不高,農民增收后勁不足,農村自我發展能力較弱,城鄉差距依然較大。要采取超常規振興措施,在城鄉統籌、融合發展的制度設計和政策創新上想辦法、求突破。
習近平同志強調,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這是一個重大戰略思想,是黨中央著眼“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導向和農業農村短腿短板問題導向作出的戰略安排,表明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要始終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真正擺在優先位置。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指導思想,要進一步調整理順工農城鄉關系,在要素配置上優先滿足,在資源條件上優先保障,在公共服務上優先安排,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加快補齊農村公共服務、基礎設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顯著縮小城鄉差距。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就是要緊緊圍繞促進產業發展,引導和推動更多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業農村流動,調動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創造性,形成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保持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旺盛活力。生態宜居,就是要加強農村資源環境保護,大力改善水電路氣房訊等基礎設施,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保護建設,保護好綠水青山和清新清凈的田園風光。鄉風文明,就是要促進農村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發展,推動移風易俗、文明進步,弘揚農耕文明和優良傳統,使農民綜合素質進一步提升、農村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治理有效,就是要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加強基層民主和法治建設,弘揚社會正氣、懲治違法行為,使農村更加和諧安定有序。生活富裕,就是要讓農民有持續穩定的收入來源,經濟寬裕,生活便利,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實踐中,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首位,支持和鼓勵農民就業創業,拓寬增收渠道;必須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體現農業農村優先原則;必須遵循鄉村發展規律,保留鄉村特色風貌。
不斷深化農村改革
推進鄉村振興,根本要靠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出臺了一系列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長遠性、戰略性制度安排,農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來了,今后關鍵是抓落實、抓深化。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習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這一重大決策意味著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從第一輪承包開始保持穩定長達75年,彰顯了中央堅定保護農民土地權益的決心。土地承包期再延長30年,時間節點與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相契合,既可以穩定農民預期,又為屆時進一步完善政策留下空間。實行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是我國農村改革的重大創新,實現了土地承包“變”與“不變”的辯證統一,回應了社會關切,滿足了土地流轉需要。要按時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探索“三權分置”多種實現形式,真正讓農戶的承包權穩下去、經營權活起來。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這是繼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后農村改革的又一項大事,目的是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壯大集體經濟。要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抓好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把集體家底摸清摸準;穩步擴大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范圍,推廣成功經驗和做法;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提高農村各類資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完善農業支持保護制度。總的方向是適應市場化、國際化形勢,以保護和調動農民積極性為核心。主要是改革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優化存量、擴大增量,更加注重支持結構調整、資源環境保護和科技研發等,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以市場化為方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和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減少對市場的直接干預,保護生產者合理收益。完善農村金融保險政策和農產品貿易調控政策,促進產業健康發展。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農業 農村 農民 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