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塞罕壩獲聯合國“地球衛士獎” 官方:將在北方加快推廣
中新社北京12月6日電 (記者 陳溯)在肯尼亞內羅畢召開的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世界最大人工林——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地球衛士獎”。中國國家林業局有關方面負責人6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將盡快推廣塞罕壩的成功經驗,在中國北方地區真正構筑起一道堅實的綠色長城。
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于當地時間12月4日至6日在肯尼亞首都內羅畢召開,公布“地球衛士獎”是大會一項重要議程。5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布了6個獲獎名單,其中,塞罕壩林場建設者經過三代人的努力,將莽莽荒漠變成郁郁林海,贏得了“激勵與行動”獎項。
塞罕壩林場地處內蒙古高原南緣、渾善達克沙地前沿,新中國成立前,這里是“飛鳥無棲樹,黃沙滿天飛”的荒原沙地。1962年建場以來,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營林護林,林地面積由建場前的24萬畝增加到112萬畝,森林覆蓋率由12%增加到80%,林木蓄積量由33萬立方米增加到1012萬立方米,有效阻止了渾善達克沙地南侵。同時,這片林場每年為京津地區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釋放了545000噸氧氣。
聯合國副秘書長、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表示,之所以把“地球衛士獎”授予塞罕壩,是因為聯合國看到了中國人在修復環境方面的努力,超過三代塞罕壩人,讓荒漠變成了綠海,創造了奇跡。現在全球荒漠化還很嚴重,塞罕壩人工林種植經驗,值得向全世界推廣。
“塞罕壩林場的成功實踐證明,對于生態脆弱、生態退化地區,只要科學定位,久久為功,自然生態系統完全可以得到修復重建,讓沙漠荒山變成綠水青山。”國家林業局有關方面負責人向記者透露了塞罕壩林場的成功秘訣。
一是持之以恒,發揚釘釘子精神。除了河北塞罕壩,近年來,中國林業建設涌現出了福建長汀、浙江安吉、庫布其等一批典型,這些林業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代接著一代干,取得了成功。
二是規模經營,全面提升林業集約化水平。森林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綜合系統,必須有一定規模才能形成自我調節、穩定平衡的系統,才能有效發揮生態功能。多年來,塞罕壩林場堅持規模化發展,已成為生物多樣性富集、森林結構完善、森林環境優美、森林功能強大的區域。
三是堅持森林經營,全面提升林業質量效益。多年來,塞罕壩人堅持加強森林撫育經營,孕育出青山綠水。
四是必須堅持造林與產業脫貧相結合。塞罕壩林場堅持探索綠色產業發展,形成多元化經濟模式,發展森林旅游、綠化苗木產業,每年提供臨時社會用工超過15萬人次,創造勞務收入2000多萬元(人民幣,下同),每年接待游客近50萬人,每年可實現社會總收入6億多元。
該負責人表示,必須把塞罕壩模式作為重要經驗來推廣,盡快在三北等生態脆弱地區和大江大河源頭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移民遷出區、土地綜合整治和礦區復墾區、耕地嚴重污染區,城市和城郊地區,新建設一批經營面積百萬畝以上的規模化林場,在中國北方地區真正構筑起一道堅實的綠色長城。
“地球衛士獎”是聯合國最高環保獎項,創立于2004年,每年評選一次,旨在表彰那些為改善環境做出重大貢獻的杰出人士。(完)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塞罕壩 聯合國“地球衛士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