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縱議 縱議
德國政局有點折騰
德國政局進入多事之秋。盡管選舉毫無懸念,但組閣舉步維艱。一如戰后政局演變:相對的靜,伴隨絕對的動;執政伙伴變換,色彩不斷組合,催生“紅綠”、“黑紅”、“黑黃”聯盟;形形色色,多彩多姿的政治搭配,既折射政黨跨界貫通能力不凡,亦反映選民對穩定至上的偏好。當年基民盟元老康拉德·阿登競選時納疾呼“不折騰”,似成朝野“共識”。
此番政局動蕩,源于2017年9月聯邦議院大選之后,安格拉·默克爾統領的聯盟黨(基民盟、基社盟)牽挽綠黨與自由民主黨的組閣談判陷入困局。11月19日晚,四黨宣告談判破裂,從而關上組建“牙買加聯盟”之門。作為勝者的默克爾未能如愿調好三黨“吉祥色”、組建類似牙買加國旗的“黑黃綠”聯合政府,致使柏林陷入戰后首次政治危機。
安格拉·默克爾自2000年4月躋身黨主席迄今,先后經歷四場大選。在一黨一派難過半數的德國政治格局中,默氏長袖善舞,能靈活轉動政治萬花筒,擇偶配對,組閣執政。有歐洲記者就默氏的組閣勝經有過銳評:“聯合伙伴的能力是其最大的資本。然而,組閣之路惟有其他黨派不攜手反對,才能行得通”。從默克爾的三次成功組閣看,此言不無道理。
2005年9月的大選戰況激烈。聯盟黨僅以1個百分點勝出,被迫讓出8個部長與副總理職位,與社民黨組成“黑紅聯盟”。因兩黨超越左右界限聯合執政,被譽為“最佳組合”。
2009年9月的大選,聯盟黨輕松折桂,因未獲單獨執政所需席位,故與自民黨組成“黑黃聯盟”,并不負眾望,迎戰金融海嘯,主導經濟改革,強筋健骨,多輪驅動景氣復蘇。
2013年9月大選,聯盟黨得票率高達41.5%。但自民黨不僅未能近“墨”(默克爾)而“黑”,連最低門檻票也未獲得。社民黨反憑25.7%的高票率,與聯盟黨再結“黑紅聯盟”。四年之后的2017年大選,仍是默克爾勝出,開啟執政“4.0”,但組閣坎坷。原因在于,政治格局越發碎片化,極左與極右黨派所獲選票逾20%,分散選票并扮演反對派關鍵少數。
德國將面臨數月的政治僵局。目前,選民已把組閣失敗開罪于默克爾。據德國SPON所做民調顯示,聯盟黨支持率跌破30%大關,自民黨與綠黨則止跌上揚。俗話說,一扇磨子磨不出面。未來數月,政局能否轉危為機,既取決于默克爾是否能放下身段,激活談判,也要看其他幾黨能否調整立場,降低要價,更趨靈活,找到與聯盟黨的政策公約數。
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理而動。“牙買加聯盟”受挫顯示,德國政壇已進入沒有一個政黨具壓倒優勢的“戰國時代”,龍盤虎踞的兩強格局已被打破,聯盟黨和社民黨均在向輕薄短小化嬗變,傳統的“黑”+1或“紅+1”模式不再。在11月19日談崩前,普遍認為“黑黃綠”聯盟或是唯一通道,但從力學關系看,“黑紅聯盟”才是走活枯棋最后一招。
換言之,政壇上的聯盟黨、社民黨榮辱與共,誰都無法離開對方執政。在議院709個議席中,惟獲355席才能保證“總理多數”。顯然,不論是“黑黃”、“黑綠”,抑或是“紅黃”及“紅綠”,均不達過半數線。看來,在政局的最后時刻,“黑紅”大聯盟格局是眾望所歸。近日,總統弗蘭克·瓦爾特·施泰因邁爾毛遂自薦,居中斡旋,或能力挽狂瀾。
從目前看,此輪組閣能否起死回生,關鍵在于社民黨是否轉變立場。該黨領導人馬丁·舒爾茨多次拒絕大聯盟建議———憂慮該黨在“黑紅聯盟”中充當配角,失去品牌特征。對此,社民黨內部圍繞再次參政辯論激烈,其中不乏理性聲音。
當然,也要看聯盟黨能否靈活調整談判立場,讓出更多要職,并在施政中突出社民黨的政策烙印。有媒體認為,在施泰因邁爾的調停之下,不排除好“馬”也吃回頭草的可能——“黑紅”兩黨為“不折騰”而“折腰”,化解組閣危機。
(作者系第十、十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國際問題專家)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聯盟 德國 組閣 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