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大學生“超前消費”成風 每月生活費究竟多少才夠?
◆ 一份針對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調查報告顯示,超三成大學生曾入不敷出,39%的被調查學生反映身邊有人使用過校園貸類借款
◆ “校園貸”剛走,新型消費信貸又來挖“坑”,新舊交替、花樣迭出的陷阱背后折射出大學生消費觀念問題
日前,天貓發布的高校消費趨勢榜單顯示,過去一年,全國大學生“剁手”指數攀升,天貓超市北京高校銷售增速達到北京整體市場的5倍,來自在校生的訂單已經占到17%。
麥可思研究院發布的一份針對中國大學生消費行為的調查報告顯示,超三成大學生曾入不敷出,39%的被調查學生反映身邊有人使用過校園貸類借款。
尚未自食其力的大學生每月消費究竟多少?消費在哪些方面?為何陷入借貸危機?《瞭望》新聞周刊就此進行了調查。
大學生超前消費成風
本刊記者梳理發現,校園貸一度盛行,折射出當代大學生的幾種超前消費取向:
奢侈品消費。打開就讀于華南理工大學的小于的微信朋友圈“曬圖”,各種“大牌”化妝品琳瑯滿目。她向記者出示了最近一個月的賬單:滴滴打車1174.87元,外賣訂餐2218.69元,網購4513.85元。一般來說,這位女大學生每月的花銷都在七八千元。據了解,陷入裸貸的女大學生中有部分人是因追求奢侈品而無法自拔。
社交娛樂消費。今年開學初,陜西航空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大二學生小朱因借校園貸20余萬元自殺。據警方調查,貸款基本用于和同學聚餐以及償還貸款。廣東工業大學的小林表示,一次聚會人均花費100多元。若不喜歡出去玩或是花錢“摳門”,往往會和其他同學“漸行漸遠”。
培訓創業消費。近兩年,廣東多所高校部分大學生被廣州指路人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培訓“洗腦”,誘導其簽下分期付款的借貸合同,陷入債務泥沼。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天河學院學生小楊告訴記者,自己平時消費理性,月均消費1000元,但為了獲得培訓公司所承諾的實習和就業機會而陷入培訓貸。
不良消費。還有少數大學生因沾染賭博而陷入高利貸。
曾對校園貸做過調查的中山大學受訪學生小何說,大學生的面子情結、虛榮心理,讓其消費超出了自己的償還能力,但又羞于向父母伸手,只好另尋他徑。
新型貸款方式處處埋“坑”
《瞭望》新聞周刊(ID:outookweekly1981)記者在廣東多所高校調研發現,不少大學生的日常開銷遠遠超出家里提供的生活費額度。而銀行等正規金融機構貸款審查嚴、借貸額度小、手續繁雜,大學生通過這些渠道借貸的難度很大。無需擔保和審查、進入門檻較低、貸款額度較大的新型借貸方式,應運而生。
“零門檻”借錢,引學生上鉤。《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多個受學生青睞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上看到,這些平臺大多打著“無抵押”、“零擔保”旗號,聲稱只需“身份證+手機號”就能迅速借款,“20分鐘到賬”。
“先消費、后買單”,以互聯網金融平臺替代信用卡。記者采訪發現,許多大學生都用某網絡平臺的虛擬信用卡充當信用卡。廣東勝倫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明說,這樣的消費平臺類似于虛擬信用卡,辦理類似業務,卻仍缺乏嚴格管理。
合同里藏陷阱,抬高利率、手續費。深圳律師協會互聯網金融專委會主任陳科軍介紹,一些校園貸平臺的借款門檻低,很難控制不良率。為了覆蓋不良率,只有抬高利率、手續費。而部分大學生缺乏金融、法律常識,往往易被“零門檻”吸引而忽略合同里的陷阱。
利滾利、息滾息,“雪球”越滾越大。鄭明曾接到一個案例,一名在校女大學生在線上線下金融平臺四處借款,欠下13萬多元,其中14筆借款來自互聯網金融平臺。一個借錢平臺引導她去另一個平臺借款還錢,拆東墻補西墻,陷入惡性循環,有的貸款月息高達20%。
多方聯合引導正確消費觀
今年5月,為整治“校園貸”亂象,中國銀監會、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下發通知,要求未經銀行業監管部門批準設立的機構禁止提供校園貸服務;現階段一律暫停網貸機構開展校園貸業務;杜絕公共就業人才服務機構以培訓、求職、職業指導等名義,捆綁推薦信貸服務。
9月,教育部再次明確取締校園貸款業務。一段時間以來,被叫停的校園貸平臺趨于沉寂,但在手機APP等新型借款平臺上,仍有大學生上當受騙背負巨額債務的案例發生。受訪專家呼吁,整治校園貸亂象,要疏堵結合、綜合施策。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表示,面對大學生消費的客觀需求,要正確引導。建議通過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建立免息或低息的公益性貸款服務平臺,培養大學生形成正確消費觀,同時也為企業培育優質的未來客戶,實現經濟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統一。此外,須防范社會奢靡之風蔓延侵襲校園,這需要家庭、學校以及社會共同教育引導。
同時,部分受訪學生反映,盡管學校三令五申,同學們也“談貸色變”,但還是容易陷入校園貸演變出來的各種新套路中。對此,鄭明認為,加強大學生法制教育迫在眉睫。建議把法律教育和學生管理結合起來,講授貼近生活的法律知識,讓學生學會辨別生活中的法律風險,通過法律渠道維權。(鄭天虹 毛一竹)
刊于《瞭望》2017年48期,原題《廣東:大學生“超前消費”調查》
編輯:曾珂
關鍵詞:大學生超前消費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