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新疆棉花的新賣法:供給側改革東風下棉田變遷
新華社烏魯木齊11月30日電題:新疆棉花的新賣法:供給側改革東風下棉田變遷
新華社記者李志浩、關俏俏、胡虎虎
從過去棉花采收后急匆匆賣給軋花廠,到如今從容等待合適的時機出售,對于新疆棉農唐彬來說,正在推進的棉花供給側改革讓他多出了兩個月的銷售期,而這是新疆棉花與國際接軌的重要一步。
作為我國最重要的優質棉花產業帶,新疆出產的棉花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但與美國、澳洲的棉花相比,不論成本還是品質,新疆棉花都還有較大差距。2016年,新疆確定沙灣縣等5個縣市為棉花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以產出中國好棉花。
“籽棉怕潮、怕火、怕雜質,顧不上行情高低,只能趕快賣掉。”供給側改革啟動后,植棉大縣沙灣縣的棉農向前邁出一大步,通過參與社企聯盟,將籽棉深加工成皮棉,直接對接下游的紡織企業。
唐彬就是沙灣乃至新疆最早一批賣皮棉的棉農。11年前,不惑之年的他從打拼20多年的建筑工程行業“跳槽”來到棉田,種起了人稱“白金”的棉花。從最初的200畝,到現在的2300畝,“棉田的變化太大了”。
棉花難釆,過去全靠內地采棉大軍浩浩蕩蕩趕來“支援”,采棉期從九月中上旬要一直持續到十月底。
“早晨六點鐘起床給拾花工做飯、送飯,晚上收工后再送到軋花廠過稱交棉,每天忙到深夜一兩點。”手工采棉,勞動密集,費用還高。
2015年,沙灣棉花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唐彬今年2300畝的土地,一臺采棉機不到一周就全部采完,相比人工節省了50多萬元。
農業要現代化,土地規模化至關重要。沙灣在土地整合上領先全疆。2015年,唐彬牽頭成立了“高興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聯合了53戶農民、4萬多畝土地。
“統一種植后,每公斤尿素就可以省20元,一萬畝地只需要一個技術員。”合作社使棉農告別了分散經營,統一選種、采購、管理和出售,成本降低,標準也得到統一。
走在全疆前列的沙灣縣,也獲得了國外專家的肯定。“去年一位澳大利亞的老農藝師來考察,對我們的種植水平很認可。”唐彬說。
但老專家接下來的一句話卻刺到了在場的每個人。
“你們為什么要賣籽棉?”當聽說唐彬要把籽棉賣給軋花廠時,老專家不禁疑惑。
這一問,觸到了中國棉花品質上不去的痛處。
棉農直接把帶籽的棉花賣給軋花廠,軋花廠脫籽加工成皮棉,售給紡織企業,這是中國棉花產業的慣例。正因為只賣籽棉,棉農重量而不重質,難以感知市場的需求。
“不在供給側上做出改革,市場對高品質棉紗的需求就很難傳到田里。”沙灣縣一家軋花廠的老板“棉癡”扈宏偉說。
2017年,沙灣縣30萬畝棉田納入供給側結構改革的試點之中,由扈宏偉牽頭成立的聚力棉花產業社企聯盟承擔了其中10萬畝,包括高興合作社在內的20余家合作社加入其中。
曾多次自費到澳洲考察的扈宏偉,如今要做的是將棉花制種企業、種植合作社、農機服務合作社、軋花廠、紡織企業連接起來,打通全產業鏈的“奇經八脈”。
“社企聯盟就是幫助農民賣皮棉,只有需求側對接供給側了,才能倒逼棉農將品質提上去,好棉花就不是夢。”扈宏偉說。
幾個月前,唐彬發動合作社以530萬元“砸下”一臺第六代采棉機,“新機子采的棉花,質量高,市場更歡迎”。
如今,作為新疆第一批銷售皮棉的棉農,唐彬正靜候出手良機。(完)
編輯:楊嵐
關鍵詞:棉花 新疆 改革 新疆棉花的新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