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揭保健品騙局:老人為保住“會長”職位競相購買
“保健品崇拜”折射兩代人尷尬
父母吃“神藥” 子女落“心病”
每逢早高峰, 安徽合肥市的不少寫字樓里都會出現老年人排隊等電梯的奇特景象。
這群本來退休在家的“銀發族”,看上去重新過上了上班族的生活,他們步履蹣跚,但交談時嘴里不停地蹦出“開會、團隊、產品、旅游”等字眼。待到下班時,經常見到身穿工裝的年輕人攙扶著手提大包小包的老人步出電梯。
資料圖:廣東省公安廳內展示的涉案虛假保健品。 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保健品,將這群素不相識的老年人與年輕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理財、保健品和電信詐騙,被列為當今老年人面臨的最常見的陷阱。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曾專門提醒公眾,要警惕“專家義診、權威證明、免費試用、宣稱療效”等非法宣傳營銷“陷阱”。
而在千家萬戶的門后,面對身陷保健品騙局而不能自拔的父母,究竟管還是不管、如何去管,都成了下一代人的苦惱。
老人不買產品了,“孫子”不來家里做家務了
“買產品的費用越高,在團隊里的地位越高?!迸神v合肥的一家保健品公司經常將老人聚在一起“開會”。在這個臨時組成的一兩百人規模的團隊里,公司定下規矩:購買產品費用達到8萬元的,可以當會長,其次是副會長、秘書長、副秘書長等“職位”,對應著3萬、5萬、6萬元等不同的“消費貢獻標準”。開會時,“屏蔽”一切年輕人。
70多歲的陳先生和老伴的退休工資加起來過萬元,他們的子女均在國企上班,少有時間回家探望。一段時間里,陳老先后購買過五六萬元的產品,但是未能如愿以償當上“會長”,為此他找到當地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投訴過。
這家公司會定期組織老人去外地旅游,旅游途中,一切行動都要聽會長、秘書長的安排,這讓老人有一種“榮譽感”,很多人為了保住“職位”,競相購買產品,陳老就先后買了不少于10萬元的保健品。
此外,保健品銷售人員善于“打親情牌”,甚至會主動上門,幫“爺爺奶奶”洗衣、做飯、掃地,久而久之,一些空巢老人往往將這些工作人員當成自己的親孫子、親孫女。
合肥一位67歲的劉奶奶,經不住工作人員的游說,買了3萬多元的保健品,對方每天都去她家幫著做家務。過了幾個月,劉奶奶因為積蓄不夠,沒有繼續購買產品。那名工作人員嘴上沒說什么,卻3個月沒去劉奶奶家,老人家著急地給“孫子”打電話,“孫子”答復:“你都不買產品了,我還天天來干嗎?”
最后,劉奶奶又掏了1萬多元,繼續購買產品。
陳先生和劉奶奶的子女分別得知父母的購物經歷后,都經常勸阻,可老人們寧愿聽“親孫子”“親孫女”的“花言巧語”,也聽不進自家孩子的話。
“你們自己平時都不管我,我花自己錢買點東西你們還不樂意?”這是老人回應時最常用的一句話。
“我們不能每個月坐飛機回去攔著不讓她買呀”
27歲的小楊在合肥一家媒體公司工作,去年過年回到婆婆家,見到一大堆包裝粗糙的保健品,覺得“非常不能理解”。
“我看了一下她買的鈣片、螺旋藻、牙膏、即溶茶等各種產品,普遍比一些品牌的產品要貴很多?!毙詈屠瞎步洺4螂娫拕衿牌?,但是老人振振有詞地解釋:“包裝看著破,是為了省錢,把利潤讓給消費者,這是在做公益?!?/p>
小楊氣急時曾想過,把婆婆買的所有產品送去相關部門檢驗,但是由于沒空,這事也就不了了之。
有一次,小楊好心寄回了一些從國外買的保健品,沒想到婆婆大為光火:“讓你不要買,非要自作主張!再買我就送人了!”
“老年人怎么這么好忽悠,自己家人的話不聽,聽別人的話?可能一個人過慣了,太寂寞了。”小楊對婆婆的“執迷不悟”感到苦惱,她和丈夫反復商量過,也抱怨過??墒钦煞蛞矝]轍,“我們不能每個月坐飛機回去攔著不讓她買呀!”
如今,“保健品熱”不僅在城市泛濫,也開始向鄉村蔓延。不少村民更看重的是產品的“神奇功能”和“不要錢”。
合肥的公務員小朱堅持每兩周回安慶老家一次,最近,得知自己母親、奶奶“撿便宜”的經歷,他哭笑不得。
從今年夏天開始,在他農村老家附近的空地或廣場上,有人開車過來,推銷一款據稱可以治好高血壓的床單。小朱的母親和奶奶經常去“看熱鬧”。賣家承諾,當天花錢購買產品,第二天會將錢原數退回。
第二天,村民真的在現場收到了賣家原封不動的退款,覺得“撿了大便宜”。包括小朱奶奶在內的村民跟著加入進來,相繼購買產品,等著次日收到退款。可是,這一回,對方消失得無影無蹤。
“這么低劣的騙術,他們怎么就看不穿呢?”每次離開老家時,小朱都不忘叮囑長輩不要再上當,可是等到回家,他又會發現多了幾件“產品”。這讓他備感無奈,“要怪只能怪自己不能陪在親人身邊,誰讓我在外地工作呢?”
“多考慮考慮老人的未來,我們自己才有未來”
家住皖北的徐女士平時和母親住在一起,但因為工作較忙,她很少關注母親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偶然發現柜子里堆滿了母親背著她購買的蜂膠產品。此后,她又發現,家里還有商家送的“三無”凈水器,號稱不需要油炒菜的炒鍋……她“嚴厲”地批評了母親,告訴她下次不要再亂花錢。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母親又偷偷買了一些蜂膠,并且解釋自己“頭腦發熱,錯聽了銷售員的話”。
“這些銷售人員,過節的時候會給老人寄賀卡,等我們上班時給老人發微信推銷產品,他們簡直是防不勝防!”徐女士說,自己曾經在微信里與推銷員聊過,警告他們再有此舉,自己就去工商局舉報,但他們還是“纏著老人不放”。
“勸了好幾次,也吵了很多次,都有點累了,母親還是在買,去年買的保健品今年還沒吃完?!毙炫繒r常思考母親為何那么“固執”,為何不能理解自己的勸告。無奈之下,她只能安慰自己:“在不太影響生活、花錢不多的情況下,就由著她買吧。”
“可萬一她又‘偷偷’買了太貴的東西怎么辦?”想到這一點,徐女士又變得不安起來。
據安徽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委員洪敬譜介紹,近幾年,關于老年人“被購買”保健食品、醫療器材的投訴案例非常多,其中大多數案例都是商家利用老年人“親情依賴”的心理,鉆老人缺少親情關懷的空子,“哄”老年人購買大量保健品。他接到的投訴案例,最多的一位老人曾購買了近20萬元的保健品。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院長徐華教授認為,老年人“被購買”保健品的現象主要由3個原因所致:一是子女長期在外地或與老人分居,常年獨居的老人由于社會經驗缺乏,沒有辨別能力,容易被“忽悠”,再加上老人缺少親人的關懷,對于親情會有渴望和心理需求,這讓打著“親情牌”的保健品商家有了可乘之機;二是現在子女的關注點和老人不同,老人比較在意自己的身體健康,而子女比較關心自身的家庭和事業,二者的關注點有很大差異性,再加上缺少交流,子女不知道老年人平時在做什么、買什么,疏忽對老年人的關懷;三是子女的生活和工作壓力都非常大,他們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識別父母是否亂買保健品。
徐華建議,子女應該多交流、多溝通、多提醒,幫助父母提高辨別能力。此外,社會應當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義務,特別是老人所居住的社區,更應該擔負應盡的責任,對一些存在消費欺騙行為的保健品賣家進行監督管理,從而對老年人的生活健康和消費安全負責。
“年輕人因為工作原因,不能常常陪護在老人身邊,但是他們可以多了解、多學習食品安全知識和消費方面的法律法規,向老人普及,和老人溝通。”洪敬譜則認為,除了身體健康,年輕一代應該更關心父母的心理健康,多為父母考慮、尋找、創造對外交流的平臺和機會,鼓勵他們培養健康的興趣愛好,為他們營造健康向上的“朋友圈”。
“對于自己父母的心理健康,年輕人如果不思考,不去做些什么,等到自己老了該怎么辦?多考慮考慮老人的未來,我們自己才有未來?!焙榫醋V說。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磊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17年11月24日 08 版)
編輯:楊嵐
關鍵詞:老人 保健品 揭保健品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