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感恩費”里沒有誰對誰的感恩
近日有媒體曝出,四川雅安市天全縣第二初級中學今年兩次利用家委會向家長勸捐“感恩費”,每名學生1000至1200元不等。11月21日23時05分,天全縣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通報稱,天全二中授意家委會組織家長進行“捐資助學”活動,所收款項用于開展課后服務。經調查,學校授意家委會兩次共計收款145.95萬元,現決定退還;教育局副局長被警告處分,該校校長被免職。(11月22日 澎湃新聞網)
為了讓家長出資,近年來部分地區的部分學校可謂煞費苦心,2014年廣東省高州市一些小學,打著迎接上級單位檢查的名義,向學生家長討要“捐款”,而實際目的卻是改善教學設施。2015年鄭州某學校也發生了打著“自愿”旗號“逼捐”“強捐”現象,被曝出后引得網民一片嘩然。
學校的“逼捐”伎倆因何屢屢得逞?在筆者看來,家長明知不該為卻依舊選擇妥協為之,究其根源,無外乎對“孩子在校學習”的各種顧慮,故而才使得無數家長面對“為學生好”的“逼捐”口號時,只得忍氣吞聲,甘愿被“宰”。
教書育人,本就是學校的職責、老師的本分,孔子“萬世師表”的美譽之所以能流傳千古,在于其勤奮刻苦的學習、因材施教的智慧、有教無類的態度以及桃李天下的成就,絕非其辦學規模有多大、收取學費有多高、教學設備有多全。
“感恩費”下,有校方的算計,也有家長的抱怨,甚至還有孩子間的攀比,唯獨沒有誰對誰發自肺腑的“感恩”。
縱觀世界知名院校,在競爭和發展中均需要賺錢,也需要花錢。豐厚的捐贈能讓學校擁有一流的校園設施,招聘到世界級的教師,應用最尖端的教育技術,還能讓許多無法依靠家庭承擔費用的一流學生進入其中學習。
斯坦福便用此法與國際同行競爭,它鼓勵低收入學生申請,并饋贈豐厚的獎學金,對于低收入家庭的學生,該校基本免費。而且,根據該校的統計,77%的畢業生在畢業時沒有任何債務。
無疑,斯坦福給了我們不少發展的啟示,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用實力吸引捐贈,用支出培育英才”。學校給予學生能力和光環,學生在證明自身的同時,于無聲中反饋了聲譽和口碑,在良性的循環互助下,“學校有水平、老師有實力、學生有能力”的評價,便自然而然被人們承認和接受。
“感恩”學校絕非狹隘的捐資捐物,而是學生在校時收獲了真才實學,離校后學以致用,對學校報以充分的肯定與信任。于學校而言,與其盯緊家長的錢包,不如投資學生的未來,培養人才不只是學校的使命和責任,更是把教育事業、科研事業做大做強的核心競爭力。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學校 學生 家長 感恩費 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