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從“一杯水”開始關注社區營造
作為社區營造的樣本,上海市嘉定區從市情、區情出發,吸收和借鑒外來經驗,緊緊抓住社區本質,努力營造人與人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關聯場域,積極調動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打造行動社區、活力社區,不僅推動了社區秩序的重塑,也實現了社區活力的再現。
第一,締造社區居民的關聯性,重建熟人社區。
當前,城市社區脫離了“共同體”的本來面目,形態差異巨大、人口流動頻繁、利益訴求多元,表現為越來越明顯的陌生人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封閉性空間。這樣的情形直接導致了社區治理任務繁重,居民社區公共生活體驗不良。
嘉定十年睦鄰,讓社區里陌生的鄰居熟悉了起來,讓疏遠的鄰居親近了起來,讓寂寞的樓道熱鬧了起來,讓困難的鄰居幸福了起來。這一結果的實現基于對居民日常需求的準確把握,對凝聚居民可能性的精確定位。一方面,地緣、趣緣、志緣、業緣,既是居民形成日常需求的基礎,也是建立居民社區關聯的基礎。另一方面,作為草根性組織,“睦鄰點”創造著自下而上建構社區共同體的新經驗。
為實現這一目標,嘉定區用了6年時間。在組織架構上,設立居委會層面的“睦鄰沙龍”和街鎮層面的“睦鄰會所”。將原有松散、單一的點有機串聯起來,通過召開聯席會議、共建聯建等形式,將社區居民的關注和話題聚焦到社區公共事務上來,形成公共議題,討論公共事務,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第二,不僅僅是參與,更是“做主人”。
社區營造關鍵在于“造人”,實現人的改變、人的提升,然后才能談外部環境的改善、居民與環境的關系,最后才能談社區營造的成功、居民自治家園的建設。
2013年,嘉定的社區營造迎來“全面提升、催生活力”的發展階段。與一般社區營造的定位不同,嘉定區以“參與——做積極的行動者”為營造主軸,塑造“主人翁社區”。其目的在于把社區治理的主導權、社區的公共空間還給社區居民,讓社區居民在基層社會治理中不再僅僅處于幕后,不再僅僅是被動員的對象,不再是一個可有可無的狀態,而是要把社區居民真正地推到幕前,變被動狀態為主動狀態。這不是簡單地鼓勵居民參與社區公共事務討論,而是更側重培育共有價值和公共精神。
第三,營造長效機制,形成小區適宜溫度。
社區營造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嘉定區跨域協商平臺建設通過組織動員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努力實現社會事務的社會治理,目的在于培育功能性社區組織的形成,提高社區居民的自治能力。
一般認為,娛樂性社區自組織缺乏社區治理的真正特點和意義;服務性社區自組織以服務輸出為主,但多是傳統政府職能的補充;只有功能性社區自組織才能完成社區功能的分化和拓展,從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實現社區事務的社區治理。
在營造長效機制當中,最重要的是專業團隊的陪伴輔導。后者對社區營造活動的詮釋和參與,使資源能夠由政府部門更順暢地流向基礎社區,幫助社區居民彌補觀念和知識的不足。
某種意義上說,社區自治項目就像一杯水。過去做項目就是把這杯水給居民喝掉,項目評估也是評估這杯水有沒有喝完、喝得干凈不干凈。社區營造中自治項目的運行則需放大這杯水,慢慢引導小區居民都來關注這杯水。不僅要分析這杯水是礦泉水、自來水、蒸餾水,還要關注這杯水是什么顏色、什么味道、涼的還是熱的,等等。從一杯水慢慢開始關注自己小區的發展,慢慢形成一個小區最適宜的溫度。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社區 居民 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