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事業掃描:攜手幸福好生活
“56個民族56朵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各民族間的交往與交融,形成了西藏自治區民族團結的良好局面,也讓民族團結之花開遍草原牧場,開遍河谷良田。
而今,走遍全區,給人一種置身于美麗畫卷之中的感覺。人們可以看到,在這片廣袤的土地之上,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各族兒女,正在用自己勤勞的雙手,繪就美好的藍圖,共同創造著幸福美好的生活。
血脈相連一家人
朗杰林村,隸屬拉薩市空港新區甲竹林鎮。在這個有著325戶、860人、以藏族為主的村莊里,藏族和漢族結親家庭有24戶,多年來在當地傳為美談。
37歲的李士榮和達娃央宗就是其中一戶。李士榮是四川省內江市人,在工地上認識了朗杰林村的達娃央宗,兩人于2002年喜結連理。平時,李士榮就到拉薩建筑工地上干活,每年可有七八萬元的收入。經過全家的辛勤努力,他們在2007年蓋起了藏漢結合風格的新房。
當地干部介紹說,十幾年來,李士榮和妻子任勞任怨地照顧癱瘓在床的岳母,村民無不豎起大拇指:“即使是藏族女婿,也不一定能做到這樣!”
朗杰林村黨支部書記、58歲的尼瑪次仁見證了24位漢族女婿先后落戶本村的全過程。他說,村民思想解放,年輕人婚姻自由,找一個對你好的就行。
如今,“大家是血脈相連一家人”已成為朗杰林村人的共識。在外出時,懂技術的漢族女婿會領著一批藏族村民到拉薩等地務工,并在技術上指導幫助。
“在我們村,大家像愛護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不論藏族漢族,大家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所以才有越來越多的外地女婿嫁到這里來。”尼瑪次仁說,去年,朗杰林村人均純收入達到1.08萬元,群眾的日子越過越好。
手足相親守望相助
拉薩市堆龍德慶區東嘎鎮東嘎村村民江白,現如今是村里農牧民建筑和運輸合作社的董事長。在江白家,數百平方米的農家別墅里,整天人來人往,其中有許多人是來自內地的合伙人、技術人員及其家屬。
東嘎村農牧民建筑和運輸合作社技術力量的成長,靠的就是大批來自內地的民族兄弟。合作社成立初期,江白為有限的資金和技術力量發過愁。曾經與他合作過的內地一家建筑施工單位得知情況后,提出了合作的建議,江白立即答應了下來。
事實也證明,這樣的合作是非常有效的。一年后,東嘎村農牧民建筑和運輸合作社凈賺300萬元,實力大增。
走進拉薩的大街小巷,隨意看過去,都可以看到各民族和諧相處的動人畫面。看似平常的一舉一動,體現的是兄弟民族一家親、融入的是血濃于水的民族大愛。
在西藏,像這樣自發互相幫助,一起維護民族團結的群體越來越多,團結起來維護好、建設好美好家園,已成為各民族兄弟之間的共識。
團結真情永相傳
上個世紀50年代,貢秋曲珍走進十八軍隊伍。除了幫助十八軍料理后勤事務,貢秋曲珍還主動與漢族同志溝通,學習漢語和文化傳統。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她已經能講一口流利的漢語。隨后,她成為十八軍的藏語小教員,同時擔任藏漢翻譯。后來,她在昌都小學退休。
在今天的昌都市實驗小學,有許多貢秋曲珍老人的同行,他們在辛勤地對學生進行雙語教育。江嘎老師對記者說,在開展雙語教學工作過程中,不同民族的孩子們互相學習,從小就建立起深厚的友誼。“像我們學校,分漢語班和藏語班,但是學生有選擇的空間,藏族班里有漢族學生和其他民族學生,漢語班里也有藏族學生和其他民族學生。”
不僅僅是昌都市實驗小學,60多年來,西藏全區各中小學校培養了不計其數的雙語人才,真正是民族團結的一座橋梁。
平凡中蘊含感動,平凡中積累感動,平凡之中提煉出時代的本質特征,凝結起民族團結的時代內涵。一脈相承的民族團結傳統,就像羌塘草原永葆生機,就像珠穆朗瑪千萬年屹立,就像雪蓮花永不凋謝!(孫開遠)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民族團結 西藏自治區 生活 藏族 漢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