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一戰線 統一戰線

達斡爾族人,文化充盈發展之路

2017年11月10日 13:53 | 作者:孫雅莉 王甜 | 來源:中國民族報
分享到: 

【達斡爾族名片】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于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及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梅里斯達斡爾族區一帶。達斡爾族有自己的語言,原文字已丟失,現使用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達斡爾族共有131992人。

細密柳條圍柵的院落,木質門樓、茅草房頂、大煙囪,如果不是門上“達斡爾民俗展館”幾個大字,這里與普通農家院并無二致。

以老物件和真實的場景還原達斡爾族人的過往生活,在全國唯一的達斡爾族自治旗——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鄉間,這種略顯簡陋的民俗展館不時可見。“留住老屋,才能記住鄉愁。”騰克鎮達斡爾民俗陳列館負責人鄂鐵柱表示。

“達斡爾”意為“故鄉”,也有“開拓者”的意思。自17世紀渡過黑龍江南遷后,達斡爾族人便在嫩江流域開田墾荒,興建家園。300多年過去,這片土地收獲了“大豆之鄉”“曲棍球之鄉”“歌舞之鄉”等美譽,達斡爾族人也用自己的雙手努力創造著美好幸福的生活。


一根球棍撐起的夢想

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魏肴琳攝

10歲的沃雪坤已不記得自己是什么時候拿起曲棍球棍的,盡管那只是一根父親將山上隨手撿來的柞木棍稍作處理的球棍,卻絲毫不影響他揮動它,和小伙伴們在籬笆墻之間的空地上搶球、過人、奔跑。如今的沃雪坤已是阿爾拉鎮中心學校曲棍球隊的主力門將,手里握著專業的球棍,奔跑在設施一流的球場上。

“在達斡爾語中,曲棍球被稱為‘貝闊’。千百年來,每逢重大節日或集會,達斡爾族各個‘莫昆’(氏族部落)的男性成員就會聚在一起,從幾歲的孩童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要一顯身手。”鄂鐵柱的講解通常這樣開頭。不過,他也知道,沒有人能說清楚達斡爾族人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玩曲棍球的。一般認為,《遼史》中記載的契丹人打馬球就是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運動的前身。

正是因為這種癡迷與熱愛,一個古老的民族不經意間便與一項外來運動走近、同行。在尼爾基鎮的莫旗達斡爾族博物館中,不同年代的球棍、比賽用球以及老照片,詳盡記錄著莫旗曲棍球運動的發展歷程:1976年,中國第一支男子曲棍球隊在莫旗建立;1989年,國家體委授予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曲棍球之鄉”稱號;2006年,“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首次參加奧運會的中國男曲18名隊員中,有7名來自莫旗。“達斡爾族人用一根彎曲的木棒,撐起中國曲棍球運動的半壁江山。”有人如此形容。

“曲棍球運動為達斡爾族人帶來無尚的榮光,也為我們打開一扇門。”阿爾拉鎮鎮長郭英宇感慨道。自2010年起,以國際曲棍球邀請賽為主,兼有民俗旅游、文化展示等內容的“中國莫力達瓦曲棍球節”開始在莫旗舉行。達斡爾族人將曲棍球作為自己最亮麗的名片呈獻給世界,而背后則是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渴望。

“曲棍球是我們握在手中的希望和在賽場上奔跑著的、看得見的未來。”這是教練用來激勵沃雪坤的話。嫩江邊的中國達斡爾民族園內,一座現代化的綜合訓練、比賽場館已建成并投入使用。13個曲棍球基點校、近400名在校接受曲棍球系統訓練的青少年,健全的曲棍球人才培養、選拔機制,足以使莫旗成為全國曲棍球人才基地。

今天的沃雪坤已不再像前輩那樣,用柞木棍加工曲棍球棍,撿干牛糞搭起球門,奔跑在坑洼的土地上,但前輩們吃苦耐勞、機智勇敢、勇于拼搏、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卻一代代地傳下來。

“每天清晨5點半出早操,7點半回家吃飯后再去上學。下午放學后,再練習兩個小時。”沃雪坤說著自己的訓練安排,手中還不停地快速揮動著球桿。“我要爭取打進國家隊。”沃雪坤的聲音不大,卻透著堅定。

一粒豆子承載的希望

當和風拂過千里沃野,一壟壟的大豆便鍍上一身的金黃。豐收在望,莫旗尼爾基鎮西博榮村達斡爾族農民吳金瑞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豆子早都被城里人預訂了,收入比種普通大豆能多兩倍。”

吳金瑞今年參與了莫旗開展的智慧農業“豆地租”項目試點,地里種的全部是綠色非轉基因大豆。“旗里派來的專家教我們怎么種,不能打農藥、上化肥,雜草都要用手一棵棵拔掉。”種了一輩子地的吳金瑞從未這樣精心侍弄過土地。

達斡爾族是東北地區最早接觸農業文明、實現定居的少數民族,在園田耕作、農產品加工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獨到之處。莫旗的大豆產量居全國第一位(以縣為單位),并連續14年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榮譽稱號,但長期的粗放經營也使得當地農業競爭力不強。面向未來,莫旗開始擘畫轉型發展技術密集型和產業鏈條型農業,小小的豆子再次承載起達斡爾族人的希望。

“‘豆地租’項目通過網絡將企業、種植戶與消費者連接起來,建立起全新的生產、銷售模式。”尼爾基鎮副鎮長吳劍男說。他心中有個美景:西博榮村有著濃厚的達斡爾族風情,出產達斡爾族特色農副產品,如奶皮子、蘇子、山丁子等,可以打造一個以“豆地租”項目為引導、以農家樂接待為切入點、以農副產品銷售為主要盈利點的全域農旅項目。

“只有智慧種田、科學種田,我們才能過上富裕的生活。”阿爾拉鎮阿爾拉村達斡爾族農民郭蘇熱深有體會地說。郭蘇熱種了500多畝小麥、大豆,每年純收入大概有10多萬元。在他家寬敞的院子里,擺滿了現代農業機械。“以往播種、收割時需要10多人,現在最忙時也只需雇兩三個司機。”能夠擺脫傳統的勞作方式,郭蘇熱認為應歸功于政府支持建立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生產示范基地。

如今的莫力達瓦,已建立起110萬畝“全國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國家認證的“三品一標”農產品達39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至2771家。達斡爾族人源遠流長的農耕文化搭上現代科技快車后,正帶動著莫旗脫貧攻堅、產業結構調整和全域旅游的發展。

一棵柳蒿芽守護的家園

柳蒿芽生長在嫩江兩岸,堅忍不拔,成片似海。柳蒿芽養育了達斡爾族人,達斡爾族人也與柳蒿芽結下不解之緣。

吃著柳蒿芽長大的鄂鐵柱從小喜歡唱歌,“我是聽著奶奶的歌聲長大的,6歲就能登臺演唱達斡爾族傳統民歌‘扎恩達勒’和‘烏春’。”鄂鐵柱頗為自豪地說。

當得知旗里要在嫩江邊復建一處傳統的達斡爾族民居時,鄂鐵柱便帶著老伴兒和自己花費十幾萬元收藏的達斡爾族傳統用品、服飾、工具等來此定居了。他的想法很簡單:“老輩兒的傳統不能丟。”

在長期的游牧、漁獵、伐木和農耕過程中,達斡爾族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達斡爾族傳統曲棍球競技”、舞蹈“魯日格勒”、傳統民歌“烏春”“扎恩達勒”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

優秀傳統文化是達斡爾族人的精神家園,在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后,釋放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民族小學的學生們在學習制作達斡爾族傳統玩具哈尼卡。連振攝

“以前,總有人說我們的傳統文化是落后的。現在,政府支持力度加大,我們的文化自信也在不斷地提升。”達斡爾族民間藝人郭曉波說。他根據達斡爾族傳統生產生活、體育項目、歷史人物、自然風光創作的皮雕“契丹八部英雄譜”系列、達斡爾木貼畫系列、達斡爾圍鹿棋系列等工藝品,為莫旗快速發展的旅游業增色不少。

“我們既保持了工藝傳統,還創新運用了雕、刻、粘、燙、鏤空、編織等創新手法。”郭曉波對市場前景信心十足。

1987年,達斡爾族民間開始舉辦庫木勒節(“庫木勒”是“柳蒿芽”的達斡爾語音譯),通過回憶過去的苦難與艱辛,呼吁青年一代感恩新生活、感恩新社會。30年過去了,這個集聯誼、文化、經貿于一體的民族節慶活動,與抹黑節、斡包節等傳統節日一起,共同充盈著達斡爾族人的精神世界。

“在抗擊沙俄入侵的戰爭中,英勇不屈的達斡爾族人以‘庫木勒’為食,轉戰沙場,奮勇殺敵,度過了戰亂饑荒的年代。”這是鄂鐵柱在介紹庫木勒節時,最喜歡講的一段話。其實,達斡爾族人何嘗不像這小小的綠色精靈一樣,雖然在千百年的征戰遷徙過程中遺失了本民族文字,但文化血脈卻賡續傳承,更在中華文化的滋養下煥發出勃勃生機,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著不竭動力。

(孫雅莉 王甜)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達斡爾族 曲棍球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日韩精品网站一区 | 日韩中文字幕欧美亚洲第一区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视频精品 | 中文字幕乱在线伦视频中文字幕乱码在线 | 午夜国产精品小蝌蚪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午夜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