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張齊生:老百姓的需要就是研究課題
“張院士一路走好,師者精神長存!”在最近的南京林業大學師生的微信群、朋友圈里,這條微信被刷屏,人們送別該校教授張齊生。
1939年,張齊生出生在浙江省淳安縣一個偏僻的小山村。1956年高中畢業時,為改變家鄉貧困的面貌,他選擇了當時屬冷門的木材機械加工專業,畢業后從事木材加工工藝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1979年,張齊生帶學生來到山清水秀的安徽黟縣。眼望漫山遍野的翠竹無法有效利用,他許久不能平靜。從黟縣回校不久,已過不惑之年的張齊生決定,把研究方向從木材轉向竹材。他誓要改變竹子的“宿命”。
“竹子高溫軟化展平”是世界性難題,張齊生率隊艱苦探索7年,終于開發了以竹材高溫軟化為核心的竹材展平工藝,使竹材工業化利用實現了可能,取得了研究工作的重大突破。
幾年后,他先后在南方竹產區推廣建設了30多家竹材膠合板廠,產品不僅廣泛應用于我國40余家汽車制造廠的車廂底板,還出口日本、韓國等國家。
上世紀90年代初,隨著竹子大規模的開發利用,竹子身價倍增,但開發碰到現實難題。80年代每根竹子的價格從1.8到2元躍升到每根12到15元。當時楊樹加工業大規模發展,楊木加工成本更低。張齊生敏銳地感覺到,如果竹產品不提高技術含量,最終竹子的工業化利用可能半途夭折。
經過反復實驗與探索,1995年張齊生運用合板結構理論,把竹子和木材按一定比例做成竹木復合板,各取竹木之長,又避其之短,構建出“完整的竹木復合結構理論體系”,為各種高性價比的竹木復合結構產品設計和研發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如今,竹木復合板廣泛運用于集裝箱底板、客貨車廂底板和混凝土模板,并在國內幾十家企業推廣運用。3年內,累計實現銷售42.86億元,利稅3.81億元。
張齊生一生獲獎無數,他的科研成果工業轉化率超過90%,基本每項成果都能轉讓。“政府、企業、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我的研究課題。”他說。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張齊生 老百姓 研究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