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自行車“無路可走”呼喚人性化交通體系
從“自行車王國”到汽車遍地,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路權之爭再次引發關注。連日來,“童話大王”鄭淵潔通過其個人微博發文稱,北京朝陽區六里屯一帶,原本狹窄的道路被畫上停車線,并有人收費停車,導致自行車騎行時“無路可走”。對此,朝陽區政府通過官方微博回應鄭淵潔稱,已將問題轉至相關部門,并會第一時間通報處理進展。(11月1日新京報)
來自童話大王鄭淵潔的個人反饋,可能并非出自嚴謹的調查,但在當前共享單車普及,騎自行車出行的社會習慣再次流行起來的大背景下,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在路權上的矛盾突出,確實是不爭的事實。并且這種現象,不只是存在于個別城市,而是有著普遍性。借由名人效應的公共性,此問題理當獲得更多城市的關注和回應。
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路權之爭,其實是有客觀原因的。過去十幾年,我們社會的小汽車數量呈現出井噴式增長,汽車迅速取代了過去的自行車,成為市民的主流出行方式。這一現實之下,城市的道路體系,從規劃到設計,都不可避免地以汽車為中心,或是汽車優先。所以我們看到,其實在共享單車興盛之前,關于人與汽車、非機動車與機動車的路權爭議就已經屬于常態。而當共享單車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行車出行,就勢必令原有的路權分配“矛盾”更為凸顯。自行車作為相對“弱勢”的交通參與方式,會感覺“無路可走”,其實是可以預料的。
但無論是從人們出行習慣的改變,還是從綠色出行理念的推廣來看,重塑路權分配,給予自行車更多的路權、打造更安全的騎行環境,都是必要的。事實上,近年來隨著共享單車的普及,已有越來越多的城市提出建設自行車專用車道或是城市慢行系統,這對于緩解自行車“無路可走”的尷尬,整體提升道路交通安全系數,相信將發揮重要作用。但僅僅有硬件上的優化,還不夠。
汽車社會呼吁汽車文明,而一個自行車友好型的交通出行體系,必然少不了自行車文明的歸位。比如,此前就有專家建議,應該在城市重新普及自行車騎行手勢;與此同時,汽車駕駛者也要更好地適應與騎行者的文明共行。另外,在停車場資源的分配上,也應該平衡好自行車與汽車的需要,如街道停車位設計不能只考慮汽車的停放,自行車也需要適當的停放點,既方便騎行者,也利于城市秩序的規范。當然,這種設置,可與共享單車的停放一并考慮。
時隔數十年后,自行車出行重新成為一種多數人的“生活方式”,這意味著交通體系的參與者、參與方式都變得更為多元和復雜,也相應對城市交通道路體系的設計與規劃的精確性、人性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的城市道路資源配置,主要考慮的是如何讓汽車通行獲得最高的效率。而現在,行人、自行車對道路資源的需求,理應在交通規劃當中獲得更多的保障,并且從精確設計角度,體現對不同交通參與者的尊重。如北京目前正在研究對斑馬線的位置進行優化調整,將路口的斑馬線前挪至車行道,以縮短行人通行距離,減少與機動車的相互干擾,這種理念和方式值得更多的城市學習。
一個以人為本的城市,其中很重要的衡量標準,便是交通體系的設計和道路資源配置,是否能夠同時滿足多數人的不同出行,而非“唯汽車化”。希望童話大王鄭淵潔的提醒和呼吁,能夠真正加速城市人性化交通體系的改造和建設步伐,讓每一位交通參與者,無論是步行、騎行還是駕駛,都能夠實現便利、安全、高效的出行。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自行車 交通 體系 汽車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