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聚·焦點聚·焦點
劉曉: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呼喚工匠精神
作者:浙江工業(yè)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 劉曉
推崇“工匠精神”的時代,一定是經濟比較富足、百姓生活比較富庶的時代。這些時代的人們已經滿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開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對一切產品開始有了質量和品質的追求。
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我認為,當下中國社會對“工匠精神”的廣泛討論與認真追求,正是新時代這一主要矛盾的具體反映。
說起“工匠精神”,大家一般想到的是美國、德國、日本這樣的國家。事實上,工匠精神并非是一個國家所特有的東西,而是一個時代發(fā)展的產物。其實,對于這個問題,細數一下技術史和各國發(fā)展史就可以發(fā)現,那些對“工匠精神”比較推崇的時代,往往都是經濟比較富足、百姓生活比較富庶的時代。這是因為,這些時代的人們已經滿足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開始追求更美好的生活,對一切產品開始有了質量和品質的追求。相反,經濟發(fā)展不是很好的年代,“工匠精神”也往往比較缺乏,究其原因,也往往不是因為做不到,而是不想做或不能做,換句話說,沒有人為“工匠精神”買單。這就說明“工匠精神”并非是一個主觀的意識,而是伴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產生的。這一點,古今中外,莫不如此。
先說說中國。熟悉歷史的朋友都很清楚,中國古代歷史上不乏對“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推崇。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技進乎藝,藝進乎道”。至今廣為流傳的一些“工匠精神”的記錄,多是出現在像開元盛世、康乾盛世這樣的年代,也唯有這樣的時代,百姓生活殷實,才出現了在基本生活水平滿足之上的對更好的生活品質的追求。而在中國歷史上那些戰(zhàn)亂頻仍、民不聊生的災荒年間,卻鮮有關于“工匠精神”的刻畫。兩宋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經濟最繁榮、科技最發(fā)達、文化最昌盛、藝術最高深、人民生活水平最富裕的朝代。從科技史的角度來看,宋代也是當時世界上發(fā)明創(chuàng)造最多的國家,有記錄顯示,中國歷史上的重要發(fā)明一半以上都出現在宋朝,那時,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紙幣等發(fā)明開始得到大規(guī)模的實際運用,而航海、造船、醫(yī)藥、工藝、農技等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這樣一個“家中開張綢機,每年養(yǎng)幾筐蠶兒,妻絡夫織,甚好過活”的時代,百姓生活殷實,追求品質的需求強烈,才有了眾多獨擅其法的名家產品,有了流傳至今的北京王麻子、杭州張小泉等傳世品牌。
站在歷史的高度來審視日本、美國、德國等國家,其“工匠精神”的崛起,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縱觀其制造業(yè)的歷史,“山寨”幾乎是一個任誰也繞不過的階段。例如,被譽為“匠人之國”的日本,是我們經常提到的工匠精神的典范,其生產的無論是電子電器還是日常的手工藝品,都被打上了“工匠精神”的烙印。但是有多少人知道,日本在二戰(zhàn)之后經濟復蘇的時間里,由于物資匱乏,生活水平快速下降,對生活必需品的追求根本無從談及精益求精的奢望,同樣也是靠山寨歐美國家的產品起家。當時,日本的山寨產品覆蓋了食品、服裝、小商品、玩具、動漫等行業(yè),“日本制造”也一度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
而到了后來,日本經濟快速恢復,國民生活水平提高,在對基本物質滿足之后,才開始了對產品品質的要求。比如,這幾年中國人瘋狂搶購的日本電飯煲,其之所以濃縮著我們所謂的“工匠精神”,也是得益于近十幾年來日本主婦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她們有著對烹制更好米飯的強烈主觀愿望,從而推動了業(yè)界對電飯煲技術的革新。用日本人自己的話說:“對米飯的烹煮,是作為藝術來對待的,而不是作為家務來對待的。”正是這種想讓熟飯變得更香甜的民間需求,才逐步淘汰了容易把米煮焦的地盤加熱技術,代之以可以均勻加熱、米飯口感更好的IH加熱技術。也正是對于可以跳舞的“壽司米”的追求,才催生出融6000個專利于一體的電飯煲。
再回溯到二戰(zhàn)之前,德國、美國在歷史上也曾經背負著“山寨大國”的稱號,其發(fā)家史同樣擺脫不掉“山寨”的影子。這些國家的經濟模式也一度非常落后,長年累月從事低端產品加工,工匠精神根本無從談起。只是在經濟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等到那些愿意為高性能和高技術買單的消費群體逐漸出現,用了近百年才逐步擺脫了“山寨大國”的陰影,順利完成了轉型,從而成為今日的創(chuàng)新大國。
鑒古知今,經濟騰飛初期的中國所面臨的問題,實際上也是德美日等發(fā)達國家都曾經遭遇的問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經濟相對落后、物資相對匱乏,消費者因為購買力很低,加之市場供應不足,需要首先解決“有無”的需要,人們自然希望能用最少的錢買到最實用的產品,即“物美價廉”的消費觀。在這個時代,一方面,由于生活水平低,消費者只是注重產品本身的質量,著眼于物美價廉、經久耐用,因此,產品的價格是否具有吸引力成為消費者購買的標準;另一方面,由于市場剛剛啟動,生產企業(yè)和生產能力都很有限,而消費者的需求又極大,因而形成了供不應求的賣方市場,消費者對產品品質的需求并不受到生產者的重視。在生產者看來,只要其產品的價格能夠被市場接受,無論多少產品都能賣出去,根本不用擔心消費者會有其他額外要求,因而生產者只是從企業(yè)自身出發(fā),力求通過產品標準化來提高效率,通過大規(guī)模生產來降低成本,以獲取更多利潤,這在當時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現在,我國經濟經過高速發(fā)展,正在從生產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消費者對于產品的質量標準有了更高要求。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重視心靈的充實,消費時也變得越來越挑剔,他們對商品的要求,已經不再僅僅是價格和實用性,而是商品是否具有打動人心的魅力,以及購買和消費過程是否能夠帶來心理上的滿足。因此,“滿意”與“不滿意”成為消費者購買的標準。這時的人們會意識到,最好的東西意味著生產產品的時間、材料、工藝、知識產權更多,成本自然就更高,而如果再強調物美價廉,就僅僅意味著用低的價格倒逼產品降低質量和標準,已不再具有吸引力。
因此,在中國的發(fā)展進入新時代后,當我們的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真正提高到一定階段,當老百姓的消費意識從追求“價廉物美”的“低端消費”升級為“品質至上”的“中高端消費”,“工匠精神”自然會得到回歸。從這個意義上說,“工匠精神”只是我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副產品。它猶如一朵輕倚時光深處的花蕊,讓我們靜待花開。我相信,在一個繁榮富強、和諧安康的新時代,“工匠精神”會自然而然地滲透到我們這個國家的每一個行業(yè)、每一個人的心中。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工匠精神 新時代 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