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聞 要聞

乘公交能在西部植樹 動動手指做公益越來越火

2017年11月02日 07:57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動動手指做公益越來越火

動動手指,就能在荒漠種上防沙綠植;念段文字,就能為失明人群貢獻有聲讀物;邁開腳步,就能為需要幫助者送去所需物資,募集善款……民政部最近發布的數據顯示,目前互聯網公益捐贈主體由80后、90后構成,大眾化、年輕化、小額化趨勢明顯,“隨手公益”與每個人的距離越來越近。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10月底,《慈善法》施行一年多來通過網絡實施的捐贈已超過10億人次,捐贈金額超過20億元。來自互聯網的捐贈,目前已占到一些慈善組織捐贈總收入的80%以上。

與此同時,全國超過2600個慈善組織、超過1700個慈善項目和超過1200個公開募捐方案從9月起在“慈善中國”平臺公示,供社會公眾查詢了解和進行監督。

形式出新、監管趨嚴,發展中的互聯網公益事業正讓網友“指尖善行”用得廣、落得實。

門檻降低 理念更新

隨手公益更接地氣

發起話題討論、開通募款通道、專題推送公益項目……今年8月,四川九寨溝縣地震發生后,“微力量”迅速響應。包括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在內的多家機構通過微公益平臺發起緊急救援項目,共募集善款超過300萬元。

近年來,公益搭上“互聯網+”快車,為眾多網友參與公益慈善提供便車。超過130家公募機構積極響應,近6700個各領域公益項目輪番登場,公眾捐款數額超過8.2億元……9月,騰訊公益聯合國內多家公益組織和愛心企業共同發起第三屆“99公益日”活動。以往,公益組織往往苦于信息傳播乏力,鮮有所應;如今依托互聯網平臺的影響力和凝聚力,全民公益蔚然成風。

“互聯網帶給公益事業的一個重要影響在于實現和合,即政府、公益組織、企業、媒體以及公眾之間的緊密合作。”北京大學公共傳播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師曾志認為,對企業而言,這既是企業關切社會、不忘初心的體現,也能為整個互聯網公益事業提供專業的處置運作機制和源源不斷的社會支持。

“我正在干一件改變世界的事!”日前,一段記錄我國荒漠地區防沙種植核驗、補種的航拍視頻被廣泛熱轉。網友口中這件“改變世界的事”,便是通過支付寶“螞蟻森林”頁面收取來自公共交通出行、開具電子發票等綠色低碳行為的“綠色能量”,積攢到一定數值后便可由螞蟻金服在內蒙古阿拉善等地區代種梭梭、沙柳等防沙綠植。截至8月底,螞蟻森林用戶已超2.3億,累計種植樹苗1025萬棵,總面積超過16萬畝。

“從以前想參與公益卻可遇不可求,到如今隨手公益成為指尖習慣,互聯網公益借助互動分享的傳播方式正影響著越來越多人。”中國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秘書長姜奇平表示,通過互聯網找到適合自己的公益對象和公益活動,“人人公益、隨手公益”正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爆款迭出 叫好叫座

形式創新更顯創意

“指尖公益”之所以能迅速為大眾所接受,并能在公開透明、安全規范等方面構筑起較為可靠的系統,這與互聯網時代日新月異的技術進步息息相關。同時,技術的進步又為理念創新和方式創新打開了更為廣闊的天地,讓創意為慈善事業點亮更為璀璨的燈火。

8月29日,一個名為“小朋友畫廊”的H5頁面刷爆朋友圈,網友紛紛秀出一張張色彩斑斕的畫作。僅通過最低額度1元的捐款,網友便可“買下”這些由自閉癥等病癥患者創作的畫作。當天下午,該項目籌集善款即已突破1500萬元,超過580萬人參與其中。

打開郵箱點擊刪除垃圾郵件,就能為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把老舊白熾燈換成LED節能燈;每清除一次電腦或手機里的系統垃圾,就能為青海三江源地區5萬平方公里的垃圾治理出一份力;打開微信,通過語音功能朗讀一段由系統推送的文字,就能匯聚制成有聲讀物,供盲人朋友收聽……互聯網公益新面孔不斷,創意不斷,能量不斷。

走路也能捐出5個多億?早在2015年,騰訊公益“益行家”項目發起線上捐步,用戶將每天被記錄的運動步數捐出后可換成受助群體所需的雞蛋、牛奶、飲用水等物資進行捐助。截至今年10月底,4.7億網友用步數兌換成5.8億公益基金。而在今年上線的團體捐步項目中,1.19億網友參與其中,配捐善款超過1.5億元。

“公益事業不僅是錢的問題,更在于引起社會對公益主題的關注。比捐錢更重要的,是深度介入公益主題。”姜奇平認為,捐步數等新穎形式將互聯網公益事業從單純的公益產品層面提升到公益服務、公益體驗層面,令更多人在觸手可及的生活場景中體驗,這代表了互聯網公益未來發展和升級的方向。

創意不斷的背后,離不開互聯網技術發展賦予的動能。根據兒童失蹤地定位和時間設置推送范圍,實現失蹤信息實時推送,今年5月,ofo宣布接入公安部兒童失蹤信息緊急發布平臺“團圓”系統3.0版。目前接入該系統的APP已達21個,更多平臺接入意味著更多技術支持和覆蓋人群。截至9月1日,“團圓”系統共發布1918條尋人信息,幫助找回1847名兒童,找回率達96.30%。

新鮮吸睛的體驗方式,炫酷前沿的技術應用,令“指尖公益”更加普及,尤其廣受年輕網友熱捧。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受訪者曾在微信朋友圈捐過步數,而三成左右的受訪者參與過刪除垃圾郵件、捐出閱讀聲音等公益項目。

“互聯網公益形式迭出,但本質是守正創新。”師曾志認為,守正,即不忘初心,保持關懷社會的堅守;創新,則要求公益組織和企業能根據不斷變化的傳播和技術特點靈活及時調整應對,“互聯網公益未來的新可能不是某個或幾個固定模式和條條框框就能概括的。”

信息公開 項目追蹤

監管到位更具保障

今年9月,四川布拖縣人民法院分別對兩名網絡主播以慈善公益為名實施網絡詐騙的犯罪行為進行宣判。去年8月至9月,這兩名網絡主播在線直播向村民轉交來自網友打賞的善款,直播結束后卻立刻將錢款收回。

從各類信息平臺到網絡直播,互聯網公益的形式日漸豐富,但頻頻爆出的詐捐騙捐丑聞卻給網友潑上了一盆冷水:有的互聯網募捐信息平臺缺乏對項目真實性的審查核實,導致公眾善心被動機不純者利用,成為其“致富斂財”的工具;有的公益組織則刻意隱瞞項目進度,甚至私自挪用善款,侵蝕行業口碑。

如何保護網友愛心免遭欺騙?自去年指定首批13家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白名單”后,今年7月,民政部再次出臺《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技術規范》《慈善組織互聯網公開募捐信息平臺基本管理規范》兩項推薦性行業標準,明確要求在平臺上進行募捐的主體應是獲得公開募捐資格的慈善組織,同時不應為不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組織、個人提供公開募捐信息發布服務。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趙廉慧認為,除了事前設置從業許可等合理門檻外,還應在事中監管中確立針對互聯網公益相關主體的行為指引,如資料審查指引、信息公開指引、內部治理職責指引等,引導其實現和加強自律管理、規范管理。

“項目已被核實為真實”“項目已被認領,現已開始接受捐助”“項目已進入執行階段”……打開新浪微公益平臺,相關公益項目的執行情況類目清晰,從起始時間到詳細描述,從花費金額到提交人信息,時時更新、筆筆公開,這樣才能讓公眾善心“不受傷”。

“互聯網公益的所有參與主體都有責任從可持續的角度看待每一筆捐助。”師曾志指出,互聯網公司或平臺負有監管責任,但監管不是僅靠企業自身來承擔的。政府對違規公益組織和企業應出臺和實施有效監管懲戒手段,同時公眾也應樹立監管意識和權責意識,“當每一個社會主體都能發揮作用時,互聯網公益才能在信任和善意中得到良性發展。”

編輯:曾珂

關鍵詞:乘公交能在西部植樹

更多

更多

久草日韩精品暖暖的在线视频,精品国产综合色在线,极品少妇粉嫩小泬精品视频,青青热久免费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日韩欧美在线综合 | 亚洲女同成AV人片在线观看 | 在线亚洲欧美日韩 | 五月天在线精品电影 | 亚洲一欧美巨大中文字幕在线 | 亚洲中文自拍另类 |